“五月五,麦子熟,欢度端午包粽子。”历经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这个传统节日自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中已有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众多,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为广泛。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痛祖国被侵略,虽心如刀割却始终不忍舍弃。于是,在阴历五月五日,他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屈原的牺牲深深触动了楚国百姓,他们纷纷来到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便不会咬屈大夫的身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有了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以纪念这位诗人。
端午节以吃粽子为重要习俗,与月饼等传统食物一样,南北方对于粽子的口味存在着甜咸之争。北方多用糯米配红枣、豆沙等做馅,口感软糯香甜;南方则以咸蛋黄、五花肉等为馅料,咸香美味。在苏州、嘉兴等地,粽子更有多种特色馅料。
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几种美食同样令人期待:
煎堆,也叫麻团或麻球,是全国很多地方流行的小吃或甜品。在广东地区,端午节吃煎堆是必备的。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等制成,外面裹上芝麻,油煎后软糯甜香。“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吃煎堆还寓意着好运富贵。
在闽南一带,有一道名为“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的美食。这是用油煎制的小圆形软饼,寓意着补天。煎堆有两种,一种是香甜软糯的“煎麦堆”,另一种是口感Q弹鲜香的“煎蚝堆”。端午吃了煎堆后,雨水便停息,寓意着平安无事,这一食俗至今仍然流传。
端午节吃鸡蛋源于一个传说:天上的瘟神曾在端午下凡害人,尤其是针对小孩。于是母亲们祈求女娲消灾降福。女娲告诉瘟神不许伤害她的孩子,并让他每年端午在胸前挂蛋兜。从此瘟神不再肆虐。因此端午节吃鸡蛋有避邪的寓意。不同地区鸡蛋的吃法略有不同:河南和浙江等地的人们会吃“大蒜蛋”,将大蒜和鸡蛋一起煮熟;江西等地则吃茶蛋;武汉、南京等地则吃绿豆糕。端午节还是纪念春秋末年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日子。当年他曾多次劝吴王夫差杀掉勾践。为了纪念他,人们会在端午吃绿豆糕,这也有清热解毒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