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培育人才的绿洲,学生如同多样的种子,各有不同的成长步伐。教育工作者,恰似守望这片绿洲的园丁,最神圣的责任即在于呵护和滋润这生命之花。回忆过去的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过去的日子仿佛晨曦下的露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记起那个温馨的秋季开学初期,我的班级迎来了一位名叫陈欣怡的转学生。她那羞涩的模样,立刻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
那年九月的一天,陈欣怡被她的爷爷亲自带到教室门口。她的脸上还残留着泪痕,显然刚刚哭过。爷爷对她嘱咐道:“要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我保证放学后会第一个来接你。”尽管如此,陈欣怡却紧住爷爷的衣角,迟迟不愿松手。我迅速走上前去,牵起她的手带进教室,示意老人家离开。
在仔细观察了这位新同学后,我感到惊讶。作为一位零零后的学生,她穿着的衣服显得格外不合身,脚下穿着一双与这所城市学校格格不入的红色手工布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双充满自卑和胆怯的大眼睛。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孩子。
随着铃声响起,我向孩子们介绍了新同学陈欣怡,并让她坐在了我附近的位置上。这个孩子自坐下后便开始低声哭泣,无论我如何安慰都无法止住她的眼泪。无奈之下,我只好联系了她的爷爷。从爷爷的,我得知了陈欣怡的背后故事——她的父母在她出生后便离异,各自去外地打工,将她交由爷爷奶奶抚养。这学期为了她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爷爷特意将她转到城里来。
我放下电话后,坐在办公室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明白了她脸上的泪痕是对远方父母的思念,是对有父母接送的同学们的羡慕。放学后,我将她留下,将她搂在怀中安慰她:“你知道吗?老师从小也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的陪伴。我们越是要坚强,努力学习不让爷爷奶奶和远在外地的父母担心。”从那天起,我决定成为她的朋友,听她分享她的故事。
次日,陈欣怡早早地来到教室开始晨读。看着她认真的神情和朗朗的读书声,我知道我们已经建立了默契。此后,我一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她,送她课外书、文具,并让她与父母通话。陈欣怡的笑容越来越多,成绩也有了提升,她变得更加自信。我为她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
教师这个职业注定要与学生共呼吸、共成长。只要有人喊一声:“老师好”,就要对得起这个沉甸甸的称谓。即使面临再多的困难和挑战也要坚守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与学生们一起在教育的土壤中扎根成长共同培植出一片生机勃勃的风景。
此篇文章由李梦撰写提供照片由教育处提供审核由副校长杨芳进行通讯员为秦君香责任编辑为李思科。
在此向所有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的一切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