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凌冽、“仙鹤”翩翩,百只千变万化的可爱大熊猫和巍峨壮观的“九龙壁”……如未靠近仔细观赏,很难觉察到这些栩栩如生的“画卷”竟是崔维琪用65岁的双手以易拉罐为材料,巧妙编织而成。
自1992年起,26年的岁月里,崔维琪的手中,废旧的易拉罐化作了无数珍宝。大小作品百余件,其中最令他自豪的便是耗时两年半的“九龙壁”。这不仅是他的心血之作,更是他从垃圾堆里“寻宝”的成果。
“这可是我独特的乐趣,我期待着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的手工艺品。”崔维琪指着屋里堆积如山的易拉罐说。
“一厘米的易拉罐上要剪出四十根精细的部分。”他用拉环做成的盘子、用铝皮创造出的老虎、熊猫、孔雀……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崔老爷子的精湛技艺。客厅里的沙发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工具,而另一边的阳台上则堆满了已经清洗压平的易拉罐原材料。
卧室里,除了床铺,满眼都是崔维琪的作品。威风凛凛的老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舞姿翩翩的仙鹤……若非亲眼所见,难以置信这些山水画般的作品竟是由易拉罐的铝皮和拉环制作而成。
崔维琪回忆起往事,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酒店后厨工作时,常看到易拉罐被回收。
“丢弃太可惜,每次看到它们,我都在想是否可以变废为宝。”最初,他尝试用易拉罐做笔筒,并在白底上绘制小动物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技艺越发精湛,从简单的平面作品逐渐发展到立体、大型的作品。
如今,崔老爷子的双手虽然布满老茧,却是他二十多年辛勤付出的见证。“常常被划伤,七八个小口子是常有的事,但我已经习惯了。”他笑着说,“最难的是如何让动物的皮毛看起来栩栩如生。”他随手从“宝贝”篮子中取出一片易拉罐铝皮,轻松剪出细密的动物毛发,效果逼真。
“在短短的一厘米铝皮上剪出四十根是最有效的。”他说,“剪多了会断,剪少了则无法呈现出立体效果。这需要不断地练习。”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有所进步,他都会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崔维琪的近作中,以大型易拉罐作品最为引人注目。其中最令他中意的便是“九龙壁”。整幅作品长4.8米、宽1米,九条龙按照北海九龙壁的形态精心制作,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为了制作“九龙壁”,崔维琪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不仅走访北海进行写生,还花费大量时间收集足够的易拉罐。“其实这个作品也是我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他笑着说,“幸好我家附近有很多回收站。”于是,他每天上下午都会去收集易拉罐,历时两年多。尽管过程漫长,但他的心态一直很好。
他挑选出的易拉罐必须是无变形、无过多折痕的。制作“九龙壁”所需的1.2万个易拉罐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挑选。清洗消毒后还需剪开铺平、按颜色分类收集。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作品已经是非常迅速的了。
在崔维琪的家里,曾经因为收集易拉罐而遍布整个家,甚至被老伴调侃像个回收站。但随着原材料的齐全,“九龙壁”的制作速度也加快了。他为了使每条龙都立体生动,精心剪裁龙鳞并反复叠加。他用钉书钉将鳞片固定好形状后,再用小锤子一点点将钉书钉凿进去。上万片龙鳞的叠加都是如此精细的操作。
终于,“九龙壁”在两年半的精心打磨后问世了。崔维琪对它爱不释手。“我的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他说,“甚至还有年轻人想跟我学。”
除了“九龙壁”,崔维琪还创作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如孔雀图、飞天仙鹤等。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蕴他踏遍千山万水的经历和无数的心血付出。“除了喜欢用废物制作手工艺品外,我还喜欢旅游。”他说,“这两件事儿正好能结合起来。”
如今随着崔维琪技艺的提升和作品的增多他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不仅一些退休的朋友会来家里欣赏甚至一些街坊邻居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变废为宝’的乐趣。”他说,“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