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月到中秋分外明上一句

月到中秋分外明上一句

今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倍受重视的中秋佳节。“夜晚白露落下,月亮仍照耀故里。”这个节日从唐朝初期兴起,于宋朝更为盛行,中秋节吟咏月儿、观赏月儿已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心头所好。岁月长河中,中秋佳节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欢乐和悲喜,还深藏着人们的家国情怀,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文化韵味。让我们一起探索诗篇中的中秋,感受古人笔下中秋月圆之夜的独特魅力。

中秋赏月:“春潮涌动,与海相连,明月与潮水一同跃起。”

“中秋之月分外明亮。”中秋之美,美在皓月当空之时。

唐代诗人张祜在《中秋月》中曾赞叹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象。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八月十五日夜观月》中对那夜的月光、秋天的清新做出了动人的描述:“天空在这天夜里明月如洗,凉爽消去后的九霄碧空,秋天里的所有景物都透出明净之美。”这样的情景令人们陶醉不已。

观月讲究高处临水。站在高处时明月更近,而临水时月亮则更加亲近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天边明月随着人生走”;“江面千里都能映出月影,万里无云方显晴空”;“树木被野外的月光映衬得低矮,江水清澈见底时月亮更显亲近。”这些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水月之间的紧密关系。

嫦娥、玉兔等传说为中秋之月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嫦娥的形象成为了月亮的代表和人格的化身。她灵而去,在广寒宫的日子寂寞清苦,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的关注和感慨。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叹:“嫦娥应悔偷灵,夜夜心怀碧海青天。”而宋代词人晏殊在《中秋月》中则表达了对嫦娥可能的怅恨和孤独的忧虑:“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除了嫦娥之外,文人也常以玉兔来象征月亮。

望月抒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天空中的月亮圆满时,人间也期盼着团圆。在赏月之余,古人也常在中秋月圆之时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庭院中地面泛白,树上栖息着乌鸦,冰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桂花。今夜明月当空照人间,不知秋天的思念会落在谁家。”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这样表达了他的感慨。

提及中秋夜的思念之情,苏轼的《水调歌头》尤为著名:“明月几时有?举杯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传达了他对弟弟苏辙的深深牵挂与思念。每逢中秋佳节之际,他总是对远方的弟弟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期待团圆的愿望。同时他也曾因不能与苏辙团聚而感慨万分:“人生如此良夜难得长有,明年此夜何处赏明月?”这种思乡之情、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希望家人团聚的愿望都被寄托在明月的见证之下。

其他诗人在中秋之夜也寄予了他们的情感。杜甫遥想远方亲人时的诗篇《望月思》,白居易希望与友人共赏明月之美的愿望《秋夜赏月》,以及辛弃疾、史达祖等词人对于忧患的抒发都体现了中秋之夜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品味古人笔下的中秋佳节,借明亮的月光回顾历史、怀念亲友、祈求团圆的一股深深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月到中秋分外明上一句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