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高育的“新”世界——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特色课程体验
谁说课堂只能“端正坐、记笔记”?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课堂早已焕发“新”生机!旋转跳跃的舞蹈编创、手工扎染工坊、亲手装帧的书籍设计以及App开发实战等,这些课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神奇课堂”。他们纷纷表示:“根本不想下课!”那么,是什么让这些课程如此受欢迎?下面就带你一同体验这些别具一格的“神奇课程”。
作为高新学院的特色课程,该课程以探索纸本艺术与文化叙事为核心,重点聚焦“书籍形态的创造性表达”。杨礼隆老师引导学生尝试经折装、包背装、龙鳞装等传统装帧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普通书籍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时尚表达。
传统文化从未老去,只是等待被重新发现。该课程在实践环节开设了多类主题创作,如“解构与再生”,引导学生将传统装帧技艺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学生以明代函套的“四合套”为灵感,结合新材料如亚克力、织物等,设计出可自由组合的模块化书籍装置,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非遗新造”主题中,学生以草木扎染布、茶纸为封面材质,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创作出兼具传统美与现代设计感的手工书。学生们用自己的“书籍语言”重新定义阅读,不仅掌握了纸张肌理搭配、立体结构推演等核心技能,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培养了文化责任感与创新行动力。
当AR技术、短视频叙事与社交互动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杨华老师的《新媒体策划与创意》课程中,学生以“穿越未来”为主题,将普通白T恤变为承载社会议题的“移动媒介”。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学生们让公共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课程中,学生们围绕环保、科技、文化等主题展开创作,将白T恤作为“画布”,结合新媒体技术赋予其动态叙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意能力。
当非遗扎染技艺遇上《幼儿园环境创设》课,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王艳桃老师以非遗扎染为核心,构建了“文化传承-创意实践-”的教学框架。通过浸染工坊情境创设和系统教授捆扎、夹染等技法,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从扎染作品设计到幼儿园功能区环境落地的全流程实践。这种课程设计让学生学会以“儿童视角”重构环境创设逻辑,有效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幼儿舞蹈创编》课中,李雨琪老师致力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舞蹈创编能力。课程以幼儿舞蹈基本理论为根基,深入剖析幼儿身体与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动作设计原则和创编流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设计出既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舞蹈活动。采用互动式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软件开发的当下,姚秋莎老师的《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创新性地融合了AI技术与移动开发教育。该课程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将AI工具深度整合到教学全流程中,构建了智能化时代移动开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培养了学生适应技术变革的核心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一个兼具学术深度、实践温度和育人高度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全面发展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