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的四大类及其特点如下:
(一)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依据其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分为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1. 纹沟:在黄土坡面上,片状水流遇到阻碍物后形成细小股流,侵蚀土层,形成细小的纹沟。其特点是沟底纵剖面与斜坡纵剖面一致,经耕犁可消失。
2. 细沟:当黄土坡面上的片流逐渐增大,可形成集成股流,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其宽度不超过0.5米,深度约0.1-0.4米,长度数米到数十米。细沟谷底纵剖面呈上凸形,下游开始出现跌水,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
3. 切沟: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
4. 冲沟:切沟进一步下切,其纵剖面呈下凹的曲线,形成冲沟。冲沟的长度、深度较大,并可能出现串珠状陷穴。根据其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各异。
(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黄土沟(谷)间地貌包括塬、墚、峁三种类型。这些地貌是黄土高原上原始地貌经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
1. 黄土塬:四周被沟谷侵蚀,呈花瓣状,顶面平坦,坡度小于1°,边缘地带坡度增大。
2. 黄土梁:呈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分为顶梁和斜梁两种,顶部较平坦。
3. 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呈圆穹形,若干峁连接起来形成和缓起伏的梁峁,统称黄土丘陵。
(三)黄土谷坡地貌
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下,黄土谷坡的物质发生移动,谷坡变缓,形成各种黄土谷坡地貌。主要有泻溜、崩塌和滑坡。这些地貌是黄土坡面在自然环境下的常见形态。
(四)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潜蚀地貌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对黄土的渗透、冲刷及溶蚀作用产生的侵蚀结果。潜蚀作用主要在黄土层地表以下进行,水流主要沿着黄土层中的孔洞、裂隙运移,进行渗透、冲刷和溶蚀。在潜蚀作用下,可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柱和黄土桥等典型地貌。潜蚀作用与地表径流汇水区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