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先从“制”字的起源讲起:
在古人的观念中,“制”字涉及到用刀美化树木的技艺。
他们使用刀刃来剪裁动物的毛皮,赋予了“制”字更深的意义。
而在描述服饰制作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以刀削砍植物的部分来装扮自身的工艺。简单地说,就如同美化树木的技艺一样,裁剪与缝纫被赋予了同样的重要性。
再来看“造”字的演变:
传统的解读认为“造”字与造舟、造房相关,但这种理解并不全面。
我们深入挖掘“造”字的含义,会发现除了房屋和船只的制造外,还蕴含了更多元素。
如“造”字中“口”字不断上升的形态,仿佛是声音的持续升高,这反映了某种形式的交流或表达。
还有“造”字中包含的行动符号“行”,以及与“足”相关的部分,也传达了动态和声音的结合。
另一个“造”字现了“大人”的形象,伴随着“足”的动态和“口”的声音不断上升,仿佛描述了大人物亲临现场、发表讲话的场景。
综合来看,古代的“造”字更多表达的是一种领导亲临现场、视察并发表讲话的情境。这种情境在流传下来的词语中得到了体现,如“造访”、“造次”等词语均反映了这种意思。
关于“制造”一词的原始含义,可以追溯到上述情境之中。即领导对制作现场的制和经常化访问即为“制造”的本意。由于这种情境多发生在大型工程如造船、建房等过程中,“制造”一词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含义。
理解了“造”字的原始含义后,对于阅读半文言文、文言文等古代文献会有所帮助。
在《易经》中,“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这一句便形象地描绘了领导亲临工程现场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