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hào)(?—754年),生于汴州(今河南开封),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后官至太仆寺丞。天宝年间,他担任了司勋员外郎一职。崔颢的作品风格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以描绘闺情为主,风格浮艳,反映了上层的生活侧面。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作品主题逐渐转向边塞诗,诗风变得雄浑奔放,生动地展现了边塞的慷慨豪迈和戎旅之苦。他的作品集《崔颢诗集》流传至今。
崔颢登临黄鹤楼,眼前的壮丽景象触动了他内心的情感。他凝视着滚滚长江和浩瀚的烟波,回想起黄鹤楼的历史传说和仙人乘鹤归去、楼空人杳的景象,再联想到自身的经历与感受,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远去,留下此地唯余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返回,只有白云千载在空山间悠然漂浮。晴朗的川原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太阳落山之际,我惆怅的思绪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上荡漾。
黄鹤楼故址位于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矶上,地处湖北武昌城西的黄鹤山上。它背依蛇山,俯瞰长江。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相传,黄鹤楼的名字源于古代的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的传说。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上的远景,表达了日暮乡思与怀古之情的交织。它是一首怀念家乡和表达怀旧之情的佳作。据说李白曾登临此楼时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而离去无作。但后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中均能看到对此诗的模仿和引申。
首联中,“昔人已乘黄鹤去”,借用了典故提及仙人的离去和黄鹤楼的留存。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时间和空间的流转感。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通过晴天的美景与芳草描绘出远方的景致。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仙人的传说、壮阔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虚实结合、气象恢宏、重章叠句以及借景抒情的艺术之美。
崔颢的诗歌不仅在意境上展现出美妙的画面感,更在情感上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它以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成为了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