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贾宝玉终于再度入学,荣国府中喜庆不已,以为他从此会勤奋苦读,学业有成。宝玉的转变是否真的如此简单明了?他先前对读书的厌恶,如今却急切地要求上学,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记得不久前,宝玉在宁国府中看到的一幅画和其故事《燃藜图》,曾让他心生不快。而今,他为何又急于与秦钟一同上学?难道仅仅是因为秦钟的陪伴?亦或是他心中早已滋生的某种情感在驱使着他?
贾宝玉与秦钟的交往,早已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界限。他们在学堂的表现,更是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们的相处,似乎与常人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在交织。这种情感,或许正是宝玉急切上学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男风盛行,人们对此持有宽容的态度。贾宝玉与秦钟之间的情感,是否可以归为“男风”之列?他们的感情,是否也受到了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
人们常说,“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始读书”。宝玉与秦钟的交往,是否正是这种的体现?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否也是促使宝玉改度、重新上学的原因之一?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贾宝玉的价值观与众不同。他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对于某些特定的男子,他却流露出深深的迷恋。这种迷恋是否只是精神上的共鸣?是否建立在金钱交易之外的情感基础之上?
贾宝玉的转变、他与秦钟的交往、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都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一种情感现象。这种情感现象既复杂又微妙,既是对人性的探索,也是对社会的思考。
(二)
在《红楼梦》第四回中,薛蟠因争夺婢女而打死冯渊的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而这种冲突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种对情感的认知和接受?
冯渊作为一个小乡绅,酷爱男风。而薛蟠等人的行为,是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的某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宽容还是排斥?是否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
男风在古代社会中确实存在,且被视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们对此习以为常,甚至以诗词、文章来吟咏。这种风尚的流行,是否也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贾宝玉的情结虽然与男风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真挚和谐。他与秦钟等人的交往,更像是一种超越性别、建立在真挚情感之上的友谊。这种友谊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否被接受和认可?
《红楼梦》中的这些情节和人物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人性的重要视角。通过这些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