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古乐重温贝多芬
在音乐的黄金时期,当贝多芬的经典交响曲遇上古典的乐器,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1月7日至10日,上海音乐厅“音乐立方”内连续四天奏响了“真爱贝多芬——真爱四重奏音乐会”。四位青年音乐家——钢琴家张梦琪、小提琴家姜珊、长笛手沈辰和大提琴家贺虓,携手来自贝多芬时代的古乐器,深情演绎了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
音乐会现场,一架1820年制造的Louis Kulmbach古钢琴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境内唯一可用于音乐会的贝多芬时期古董钢琴。1821年的古小提琴、贝多芬时代的8键古长笛以及羊肠弦巴洛克古大提琴等珍贵乐器也纷纷亮相。它们在四位艺术家的演奏下,以独特的音色将观众带回200年前的贝多芬时代,重现了当时人们对贝多芬作品的多样诠释。
此次音乐会的亮点不仅在于使用古乐器演奏,更在于选用了多种改编版本。其中,胡梅尔改编的第1-7部交响曲室内乐版本成为演绎的焦点,而第8-9部交响曲则由海因里希·埃舍和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雷纳这两位音乐家进行改编。这样的选择,不仅展现了贝多芬作品的多样性,也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音乐家对贝多芬的独特理解。
为了完整呈现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音乐会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呈现方式——连续四天的五场音乐会。这不仅是因为每部交响曲在风格和个性上的独特性,更是为了充分展现贝多芬在不同创作时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历程。从《第一交响曲》的年轻憧憬,到《第三交响曲“英雄”》的成熟稳重,再到《第九交响曲“合唱”》的晚期辉煌,每一部作品都仿佛是贝多芬人生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每场音乐会中场休息时,观众们都会被那架历经百年的古钢琴所吸引,纷纷与其合影留念。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古乐器的亲密接触和历史的对话。
在演绎过程中,艺术家们还通过特别的方式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如在演奏《第七交响曲》时,古长笛演奏家沈辰配以德语诗朗诵,选择了歌德的《普罗米修斯》来呼应曲目的悲伤情绪;而在《第九交响曲》的演奏中,她再次以《欢乐颂》来推高情感的。这样的艺术融合,让音乐会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正如德国指挥大师克伦培勒所言,纪念贝多芬的最好方式或许是不经常演奏他的作品,因为这会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不可或缺。在后的首个纪念之年,我们用连续四天的音乐会来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旨在传递一种对生活的希望与热情。这不仅是音乐的庆典,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期许。
音乐会最终落下帷幕,但音乐的力量却永远延续。四位艺术家与他们的古乐器共同为观众们绘制了一幅幅音乐的画卷,让人们在音符中找到了共鸣与力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能穿越时空,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