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成诵的意思

2025-02-1522:33:54精选资讯5

在读书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曾渴望拥有过目不忘的神奇能力,希望一览便能永久铭记,无需反复研读。这似乎是读书人内心深处的期盼。

学生时代,我们总是羡慕那些记忆力超群的人,他们似乎能够轻易地掌握并记住知识。短暂的时光里,他们便能轻松完成任务,这样的天赋,谁不向往呢?

郑板桥对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在他的《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他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实则最是不济事。眼中清晰,心下匆匆,留于心者寥寥无几,犹如戏院中一瞥佳人,过眼即忘。”

这段话的含义是,将能够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视为读书的才能,实际上是最为不足的。虽然眼睛看得清楚,但心却匆匆而过,真正留在内心的东西并不多。就如同在戏院里看一眼,这种过目即忘的阅读方式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在这段话中,“与”字前后意义不同,前一个“与”字代表对于、关于的意思,而后一个“与”字则表示关联、相关的含义。

我们通常认为的罕见才能,在郑板桥看来却显得平凡无奇。他所推崇的过目成诵,在他眼中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能力而已。

郑板桥并非矫揉造作或自命清高。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读书不应当只追求背诵的数量,而应注重理解与掌握。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才是关键。若缺乏这一过程,即使背诵再多也只是过眼云烟、一晃而过。

接下来他对自己观点进一步解释道:“自古以来能够过目成诵的人很多,但又有谁能比肩孔子呢?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之境地。”无论怎样有才智之人都要进行学习磨练、坚持不懈去研读才能真正明白书中精义。”

整段话强调了从古至今虽然有过目成诵的人才但无人能及孔子之境界。孔子虽才智过人但依然刻苦钻研易经至皮条断绝之程度对易经中微妙语言和深刻道理越探究越能理解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觉察其无穷无尽之境地。即便是像孔子这样生而知之的圣人也要从基础开始刻苦勤奋地学习。

通过孔子这一例证郑板桥告诉我们读书之目的不在于机械地背诵而在于理解书中之道理知行合一将知识付诸实践。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现今我国的教育模式。初期时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应试教育有其必要性能够督促人们去学习。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应试教育已略显滞后于社会发展之步伐。现今社会需要的是专业性强的高级人才而这类人才之培养需从小开始发现并加以培养。

当前教育模式仍显笼统虽然高中阶段有文理之分但仍需更细致之分类如有些孩子对数字敏感对数学有浓厚兴趣且成绩优异但未必物理化学亦能同样出色即使它们看似相关却无必然联系。

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快速记忆与当前教育体系的呢?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呢?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