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的文字学习让我与“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瞥见“地”字,我便联想到由土与也构成的构形,它不仅仅代表着大地,更是深厚、广泛的象征。
从本义出发,“地”指的是与天相呼应的大地,孕育并滋养着世间万物。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特别是在金文描述里,“地”字的形态展现了它的丰富内涵。
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地”字的书写产生了重要的演变。字体的变迁中,“地”从阜部与土部组成,时而以彖为声旁,时而以它为声旁。在包山楚墓竹简的记载中,我们见证了这一字体的流变过程。如今我们使用的书写方式正是这种从土也声的演变而来的。
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是古老的创世神话之一。起初混沌的世界里孕育出盘古,随着他的成长,他用自己的力量将天地分开。天地因此得以形成,盘古作为宇宙的支柱,长久屹立。这个故事不仅仅讲述的是天地间的宇宙形成,更凸显了古人对于无私、博大和宽广情怀的赞美。古人常以大地为宽广、厚实、博爱和无私的象征,这或许正是盘古精神在大地上的体现。
文化的起源与土地紧密相连。水滋养着大地,而大地又养育着万物。水和土地成为了先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农耕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文化深深扎根于土地之中。人们对大地的热爱与依赖让他们的文化紧紧与土地相联。无论是以地域划分的吴地、楚地等不同文化,还是以宏观视角下的文化,它们都源于同一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