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探究记——节奏的奥妙
二,平仄之秘
在汉语中,声调的丰富多样为其增添了无穷魅力。汉语拥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基本声调。而古诗词中,四声却有别样的解读:它们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元和韵谱》中曾言:“平声哀婉而安详,上声激昂而挺举,去声清亮而悠远,入声短促而有力。”在现今的汉语中,平声主要指阴平和阳平,而仄声则涵盖上声和去声。但在古代,对于“平”的界定是专指平声,而“仄”则涵盖了上声、去声及入声。这里的“仄”字意为侧向,隐含了不平之意,与之相对的“平”则是趋于平稳、直白之义。
下面我们以一首诗来细细品味这平仄之妙: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所写。
初见孤山寺北的贾亭,眼前是平静的湖面与低垂的云。平声与仄声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韵律。几处早来的黄莺争相栖于暖树,谁家的新燕在湖边的泥土中啄食春泥?这里再次体现了平仄相间的节奏,犹如音乐的高低音符,相互辉映。
那纷繁的花朵渐渐迷人眼目,浅浅的青草刚够马蹄踏过。古诗中每一句都运用了精妙的平仄律动,它们互相交织、相互呼应,构成了诗词中独特的韵律美感。如诗人最爱在东湖行走而不觉满足,那是由于绿杨掩映下白沙堤的美景所致。平仄之间流转着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深喜爱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