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师之角色,乃为传播知识、教导学业、解答疑惑者。
2. 凡在我之前出现,先于我闻道者,我皆视之为师,从而学习其智慧。
3. 我所追求者,实乃真理之道,何需计较其年龄之大小乎?
4. 无论尊卑贵贱,无论年长年幼,真理所在之处,即为师道之所在。
5. 久矣,师道之不传;然欲人无惑,亦难矣。
6. 古之圣贤,虽已远去,然仍尊师重道,向其请教。
7. 今之人众,与圣贤之距离更远,却以师为耻。
8. 圣者更显,愚者更显愚昧。其因皆源于此。
9. 父母爱子,必择良师而教之;然自身却耻于从师,实为迷惑。
10. 儿童之教师,虽教授书本知识,却非我所谓传道解惑之真师。
11. 困惑不解之处,有人求教于师,有人则不然。小处学习而大处遗漏,非明智之举。
12. 医者、乐师及百工之人,皆不以为耻相互学习。
13. 在士大夫之中,若有人称师道、论弟子关系,则众皆群聚而嗤笑之。
14. 两人年岁相近、学问相似。然若地位低则感羞愧,高则近于奉承。师道的消失已显而易见。
15. 医者、乐师及工匠之智,君子虽不屑与之相提并论,然现今其智慧竟不及他们。此情此景,实属奇怪。
16. 圣贤之人并无固定之师。如孔子,曾以郯子、苌弘等为师。
17. 郯子等辈之道德学问虽不及孔子之高明,然亦有其独特之处。
18. 故弟子不必逊于师,师也不必胜于弟子。听闻道理有先后之分,学术技艺各有专攻之处。
19. 李蟠年方十七岁,热爱古文。六艺经传皆能通习无碍。其学习不拘泥于时代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