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简称“腊八”,是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古代人们将祭祀活动称为“腊”,而在每年腊月的八号进行祭祀,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初的“腊日”并不是固定在初八,而是与当年的农历安排相对应。直到汉代,才确定将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定为“腊日”,而腊八节则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先人,古人们通常会做腊八饭,祈求来年丰收与平安。
在靖远的北八乡,腊八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就是吃“腊八饭”。这里的腊八饭与送丧饭有些相似,都是以糁饭为主,里面加入了猪肉和各种配料。送丧饭是指村里有老人去世时,家属会在葬礼当天准备饭菜招待前来送葬的人。由于昔日生活艰苦,食物稀缺,家里通常会做一些简单的糁饭,加入少许肉类,以示对前来帮忙的人的感谢。这种做法与今天的丰富宴席截然不同,现在送葬的人回来,往往可以享受丰盛的餐宴,但昔日的“送丧饭”却充满了节俭与尊重。
腊八饭的制作有着一套独特的讲究。做腊八饭时要在天亮之前就开始准备。这个传统寓意着“做得越早,粮食就会成熟得越早”,因为过去农村的粮食储备有限,每年到六七月份,常常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很多家庭会断粮。人们希望腊八饭能早早做好,象征着来年粮食早早成熟,避免过冬时的。腊八饭通常会做得很多,家里的人吃一天都吃不完,寓意着来年丰收、粮食充足。还有个讲究是,吃腊八饭时不能搭配菜肴,否则就会被认为“来年草多锄不完”,象征着来年的收成不好。家里养的家禽也要吃上一些腊八饭,据说这样鸡就能早早下蛋,生活更加富足。腊八饭还要求留下一些,每天早上做饭时加入一点,直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的时候,才能彻底吃完。
在传统习俗中,腊八饭做好之后,先要供奉给先人和灶神,点香拜祭,然后才可以自己享用。腊八节的这一天,不仅是祭祀先人,也是对来年丰收和家族平安的祈愿。
在靖远北八乡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做腊八饭。许家就是一个例外。相传在很久以前,许家有一位年轻姑娘,她自小信佛,成年后父母准备将她嫁人,但她坚决不同意婚事。姑娘常年在山上拾柴,一直到腊月,家人并不清楚她为何要这么做。到了腊八节早晨,姑娘便坐在自己堆起来的柴垛上,将柴火点燃。当人们发现时,已经无法挽回,姑娘安然坐化,化作了仙人。人们为了纪念她,将她尊奉为“许姑娘娘”,并将她的塑像供奉在庙中。从此以后,许家人腊八这一天便不再做腊八饭,也不吃荤。
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腊八节作为古老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收、祈福、祭祖等多重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人已经淡忘了这些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腊八节和腊八饭的习俗也逐渐在很多地方消失。仍有一些地方的人们,依旧坚守着这些习俗,通过腊八饭的制作与分享,延续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