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脑硬件的选购过程中,CPU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当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CPU参数时,频率这一指标总是最先映入眼帘的。这个简单的数字,既直观又关键,经常为众多用户所津津乐道。那么,在频率之中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究竟什么是主频、倍频与超频?下面,我们将详细解答这些疑惑。
CPU的频率作为其性能的衡量标准之一,它表示的是每秒CPU时钟周期的运行次数。这个数值以Hz为单位进行表示。就像家中的交流电频率一样,但CPU的脉冲速度远超前者,能够达到数十亿次的级别,我们常常看到以GHz为单位来表示的CPU频率。
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CPU与系统总线的运行速度保持一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CPU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其他设备的运行速度却无法跟上这种提升。于是,CPU的频率逐渐超过了系统总线的频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倍频技术应运而生。
倍频技术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系统总线与CPU之间的速度差异。它通过在CPU内部设置锁相环频率发生器来处理系统输入的信号。这个发生器会按照预设的比例增加外频的频率。当外频被乘以一个特定的倍频系数时,就会得出我们所说的主频。
比如说吧,在外频达到100MHz的条件下(现在大多数平台的常规外频),如果设定一个倍频系数为37,那么经过计算得出的CPU主频就是3.7GHz(100MHz×37)。这正说明了倍频与主频之间的关系。
鉴于市场对于高主频的持续需求和主频设定所体现的技术考量,超频现象应运而生。了解主频的组成之后我们知道,提升外频或倍频系数都能提升主频。这也是实现超频的不同方法。
还有锁倍频技术被提及。当这项技术被启用时,CPU中的锁相环频率发生器会锁定倍频系数。这意味着用户无法通过增加倍频系数来达到超频的目的。不同品牌的CPU在超频方面有着不同的支持情况。例如,英特尔的部分型号需要搭配特定主板才能实现超频功能;而AMD的产品则在这方面较为开放。
尽管存在这样的技术限制,但用户仍可以通过提升外频的方式来实现超频效果。然而这需要主板的支持以及用户的动手操作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英特尔13代酷睿已经将外频也进行了锁定处理,对于那些没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对处理器进行超频操作。
(技术参数及产品信息可能随时间更新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