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在书法历史上,《祭侄文稿》无疑是一件熠熠生辉的作品。这篇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所书的祭文,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那么,为什么这幅作品会被评为第二呢?它背后的评选过程以及决定排名的人是谁,又是什么原因让后世普遍认同这一排序呢?
事情要从南宋后说起。元朝建立之际,为了稳固,元朝的者决定重用一些有威望的,任命他们在中担任职务。这其中,不仅有书法界的权威人物赵孟頫,还有一位与赵孟頫并肩的书法名家——鲜于枢。更有趣的是,这两人不仅是书法上的同行,还是挚友。鲜于枢,便是这次评定“行书三大名篇”排名的关键人物,而他所做的评选,也成了后世书法界的公认标准。
赵孟頫是一位勤奋的书法家,致力于创作,并立志要在书法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鲜于枢则更为淡然,他不仅热爱书法,且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在性格上,鲜于枢堪称“中人”,他不像赵孟頫那样专注于楷书的创作,而是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到了草书的探索中。鲜于枢个性随和,喜欢与人讨论书法与艺术,尤其对于当时书法界的风云人物和作品,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鲜于枢曾这样评价过几位草书大家:“张长史怀素和高闲都是草书的杰出代表。长史的草书气韵高逸,时常突破规范;怀素则严守,作品充满了古意;高闲的笔法较为粗犷,成功率大约有六七成。”他对草书的理解和评价深刻且独到,也为后来书法界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至于行书的排名,鲜于枢给出了明确的排序:“行书之冠,莫过于《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排第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则屈居第三。”这一评价很快获得了书法界的认可,甚至成为了后代学习书法的经典参考。
鲜于枢的评价标准,因其严谨的眼光和公正的态度,得到了广泛的接受。而他独自一人完成的这次评选,成了书法史上最具权威的意见之一。人们普遍认可他的眼光,认为他的评选是公正且理所当然的。除此之外,作品的创作年代和顺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排名的确定,毕竟每一部作品都是其时代文化的产物,时间的先后也往往成为了参考的因素。
看回《祭侄文稿》的最后两个字“尚飨”,它与文稿开头的“维乾”相比,显得极为潦草。即便是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大家,在书写的依旧透露出些许的疲态和惋惜之情。纵观整篇祭文,内容虽然悲凉,却展现了颜真卿的深厚书法功底。尽管这篇文稿在书法上有些不完美之处,但它的情感和书写的力度无疑是无与伦比的。对于这篇作品,若从书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它依然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艺术创作。
至于《黄州寒食诗帖》,这件作品是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得意之作,表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力。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专门解读过这篇作品。其后,苏轼的弟子黄庭坚也在跋文中提到,如果让苏轼再次书写这篇诗帖,未必能再现当时的意境。《黄州寒食诗帖》能排第三,实至名归。
这就是关于历史上三大行书作品的由来以及我个人的解读。可以说,鲜于枢的评选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也使得这三件作品在书法界的地位牢不可破,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书法爱好者学习和追求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