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字少一横念什么_甘中间少一横怎么读

2025-01-2711:56:33精选资讯4

「篆字识读」系列之一:与人息息相关的部首及篆字解读(25):甜、言、诉

在上篇《篆字识读》中,我们解析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部首及篆字:口、叫、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溯查阅。

今日我们继续深入探讨,解读“与人息息相关的部首及篆字”:甜、言、诉。

读音:tián,音同“甜”,其意亦为“甜”。

据《说文解字》记载:“甜,美也。”其篆文结构左为“甘”,右为“舌”,舌知甘者。自篆文始现后,楷书左右部件有所调整,但结构依然清晰。

“舌”字在上文中已有详尽解析,如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翻阅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甘”字,其本义即为“甜”。其字形外框原为“口”,表示;中间的短横则是指事符号,示意感受到的甘甜滋味。

无论甲骨文、金文或是篆文,“甘”字的形态均有所继承和沿革。

读音:yán,音同“言”,乃指言语。

《说文解字》记载:“言,直言曰言,难言之语曰语。”

甲骨文中的“言”字,与上篇提及的“舌”字颇为相似。在甲骨文中,“言”与“舌”同源,其形象似从伸出的舌头,但上方多了一横画。这一横画为指示符号,含有“斩断”、“制止”之意。

从甲骨文的形态来看,“言”字易使人联想到诸如“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警示。言语若不谨慎,轻则得人,重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金文则继续沿用了甲骨文的形态。

小篆与甲骨文、金文的形态相承,但其结构更加规范和抽象。

读音:sù,音同“诉”,意为或诉说。

《说文解字》记载:“诉,告也。”

此字始见于篆文。会意字,“诉”由“言”与其它部分组成,表示用言语进行或诉说。小篆结构中,“言”为首要元素,“斥”为声符。

“斥”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其形态从“广”,意为房屋;“屰”为“大”字的倒写形态,形似人倒立的模样。由此引申为迎面而来时的抵触;又可引申为不顺之意;再进一步引申为具有或贬损的含义。

您好!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皆为我的职业。读书、弹琴、写字是常的乐趣所在,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欢迎您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谢谢!

「篆字识读」系列往期内容: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