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识读」系列之一:与人息息相关的部首及篆字解读(25):甜、言、诉
在上篇《篆字识读》中,我们解析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部首及篆字:口、叫、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溯查阅。
今日我们继续深入探讨,解读“与人息息相关的部首及篆字”:甜、言、诉。
读音:tián,音同“甜”,其意亦为“甜”。
据《说文解字》记载:“甜,美也。”其篆文结构左为“甘”,右为“舌”,舌知甘者。自篆文始现后,楷书左右部件有所调整,但结构依然清晰。
“舌”字在上文中已有详尽解析,如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翻阅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甘”字,其本义即为“甜”。其字形外框原为“口”,表示;中间的短横则是指事符号,示意感受到的甘甜滋味。
无论甲骨文、金文或是篆文,“甘”字的形态均有所继承和沿革。
读音:yán,音同“言”,乃指言语。
《说文解字》记载:“言,直言曰言,难言之语曰语。”
甲骨文中的“言”字,与上篇提及的“舌”字颇为相似。在甲骨文中,“言”与“舌”同源,其形象似从伸出的舌头,但上方多了一横画。这一横画为指示符号,含有“斩断”、“制止”之意。
从甲骨文的形态来看,“言”字易使人联想到诸如“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警示。言语若不谨慎,轻则得人,重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金文则继续沿用了甲骨文的形态。
小篆与甲骨文、金文的形态相承,但其结构更加规范和抽象。
读音:sù,音同“诉”,意为或诉说。
《说文解字》记载:“诉,告也。”
此字始见于篆文。会意字,“诉”由“言”与其它部分组成,表示用言语进行或诉说。小篆结构中,“言”为首要元素,“斥”为声符。
“斥”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其形态从“广”,意为房屋;“屰”为“大”字的倒写形态,形似人倒立的模样。由此引申为迎面而来时的抵触;又可引申为不顺之意;再进一步引申为具有或贬损的含义。
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