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闫来到我这里,带着的请求,希望我能够接纳他“请”来的这尊木佛。我虽是者,但在这行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与佛相关的物品交易,均需用“请”字以示敬意和吉利。老闫在拿走这尊佛像后不久似乎有些懊悔,仔细观察后,发现它的外观与他的期望有些出入,尤其是那层金漆的色泽显得有些不自然。
那天我拜访他时,发现他正在对这尊佛进行“改造”。他撕开几张旧得泛黄的《上海新闻报》的报纸碎片,小心翼翼地粘贴在佛的底部。这样的“做旧”方法最为简单有效。这些陈旧的纸张一旦附着在木制品或者匣子里,就会立即增添一股子“年代感”或称“老气儿”。
我打趣他:“你这样不太诚实啊,居然想要来装扮佛像?”他回应:“你未免有些太认真了,这只是个增添历史感的小技巧。”
古董商们对于带有岁月痕迹的物品总是格外留意。他们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痕迹来吸引买家。比如老家具上那些难以察觉的积年尘土,他们不会轻易擦拭掉,而是保留下来给潜在的买家一种物品历经沧桑的印象。再如佛龛中的老绸缎、老布匹,它们破损不堪,甚至带着些让人觉得像“挖坟”般的感觉,但它们却能证明一个“老”字。
通过留旧或做旧的手法,商家往往能轻易地博得买家的信任。例如,我曾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我看上了一枚日本二战时期的勋章。它本身半新不旧,但与之配套的漆盒却显得非常古老。勋章被镶嵌在褪色的丝绒中,看上去非常完美无瑕。
当时我并没有仔细检查勋章的真伪,只是凭着第一印象就购买了它。直到回家后才发现勋章是新的。
我仔细观察了那些老丝绒上的“岁月痕迹”,竟然发现这些痕迹是硬纸板抠出的形状用旧丝绒遮盖起来的。这种小伎俩让我哭笑不得。尽管我知道这些商家为了谋利可能会使用这样的手段,但我还是会提醒新手们注意鉴别真伪。
在古董交易中摸爬滚打久了,我已经不再对这些小伎俩感到惊讶。我甚至能理解那些小本商人的做法。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只是想通过这种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但我们应该小心辨别真伪,不要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