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曾言:“此草形似凤尾,其根由一主干衍生众枝,因此得名凤尾草,根则称贯众。”该典故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记载其能“清除腹内异常热气,化解各种毒物,并可驱除三虫”。此后的各类医学典籍中均有提及,《名医别录》称其具有“祛除体内白虫,消除癥瘕,减轻头风病痛,止血”的效用。
中贯众是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其主产地位于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常被称为“东北贯众”或“绵马贯众”。一般在秋季采挖,去除叶柄、须根及泥沙后晒干。切片后的材具有特殊的香气,初尝时味道清淡略涩,随后逐渐显现出苦味和辛味。优质的贯众切面呈棕色,须根较少。
该材性味苦涩,微带寒性;虽有小毒,但归属于肝、胃二经。它具有清热解毒、驱除寄生虫以及止血的功效。
需注意,此确实带有一定毒性,使用时不宜过量。患者服期间应避免油腻食物。体质虚弱尤其是脾胃虚寒者以及孕妇应慎用此。
贯众之气息,苦而微寒,确实带毒。其主要功能在于对抗腹内异常热气、化解各种毒物以及驱除三虫。
【古载】产于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等地,现今的陕西、河东州郡以及荆州、襄阳等地都有出产。该植物生长在山阴处及近水区域,四季常青。其根系繁复,常有数根丛生,茎部呈三棱状如蕨类植物。其叶两两相对而生,形似鸡翎及凤尾,又与狗脊叶相似但不具锯齿。
前人云:贯众之名源于其百头一贯的特性。其连卷生长之态如夏脉如钩,与心物相应。对于腹中邪热及诸毒、三虫之症,此品有其特殊疗效。
【参考】贯众之根常有百头之状,其茎叶两两相对,如同百脉归于一体之象。因形得名,“贯众”便成为其名称之由来。此多生长于山阴近水之处,因此禀赋了苦寒之气。它可对抗因阳气不贯通而引起的邪热之气,也可对抗因血脉不畅而引发的诸毒及三虫等症。
该植物所含的多种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菌和抗的作用。其中的一些成分如黄绵马酸和绵马素等对于平滑肌具有毒性作用,能够使绦虫和钩虫麻痹而达到驱虫的效果。
此外需注意的是:粗茎鳞毛蕨根茎所含的某些成分具有明显毒性。如果用量过大或误用毒性较强的品种都可能导致中毒症状。中毒后应立即就医并遵循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贯众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间苯三酚类衍生物、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及树脂等。
贯众的用价值颇高且历史悠久。但需注意用的剂量与品种选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时间流转: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