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_民以食为天的画报

2025-01-2300:19:39知识经验10

摄影 郭莎莎/《画报》

朱宪民,当代摄影的杰出代表,纪实摄影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坚定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情感,记录了大时代变迁中普通民众的岁月与沧桑,作品意境深远,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近日,《画报》有幸采访到了摄影家朱宪民。

他向我们讲述了镜头下的“85%的人”,

从1963年的隆冬,朱宪民用基辅相机拍下黄河大堤的那一刻起,他对黄河与百姓的拍摄,持续了整整60年。他深情地说:“黄河的拍摄,情意切切,苦乐深深。黄河是他割舍不断的情缘,是对童年生活的回望。”

1943年,朱宪民出生于山东濮县(今属河南省范县濮城镇),童年生活艰苦。他回忆起,17岁离家前,从未见过火车、汽车、电灯,也未曾尝过除枣以外的其他水果。

17岁时,朱宪民离家闯荡,从辽宁抚顺的一家照相馆学徒成长为摄影记者。他的优秀作品逐渐引起了摄影家的注意,最终被调至北京工作。

▲《黄河大堤的冬天》 河南 1963年

摄影 朱宪民

在摄影的道路上,朱宪民不断思考:镜头应该对准什么?要表现和记录什么?他最终认识到,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元素。

他将镜头聚焦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希望通过作品让后人看到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缩影。

无论是黄河大堤的农民,还是渡口的村民,或是城市中的外来务工者,他都以平等而热爱的目光,记录下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和精神风貌。

如今,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亿万人流动迁徙的生活图景,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以及质朴、厚德、勤劳、向上的精神的见证。

▲《在美术馆前晨练的老人》 北京 1982年

摄影 朱宪民

▲《民以食为天》 河南 1980年

摄影 朱宪民

他经常告诫自己,摄影的价值和功能是记录社会的变迁,把即将消失的场面真实地记录下来。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需具备真实、自然、生动的特点。

对于他来说,“当下的85%是年轻人。我现在再拍这个时代,镜头都给了年轻人。”

2023年12月4日,朱宪民在家中接受了《画报》的采访。他的作品,如《民以食为天》,代表了两个时代,也代表了他对时代的真实记录和思考。

无论是在偏远山区的农村,还是在繁华的都市街头,朱宪民都在用他的镜头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他始终坚持作品要有时代的真实感,纪实摄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

朱宪民的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指向。他的镜头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情感和人性。

在繁忙的都市中,朱宪民仍在不断寻找、记录和思考。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历史的见证。

校对 | 袁梦

值班审校 | 乔振祺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