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源之所在
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皆因缺乏边界感而衍生。正如《一代宗师》中的台词所述:“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人与人相处亦是如此,一旦把握不住分寸,便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
二、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人际交往中,最大的清醒即是守住彼此的底线。无论与谁相处,既不要一味迁就,也不要过度期待。这不仅仅是给他人留有余地,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1. 人,越惯越无度
王小波曾言:“人活在世界上有两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有惯着他人的臭毛病。”与人相处时,你若过于迁就,对方便将你的善良视为理所当然。久而久之,你会在他人的期望中疲惫不堪。启功先生的故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曾因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请求而感到烦恼,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主业。后来他立下规矩,登记求字者并限其一次机会,这才清静自在许多。
生活中亦有许多类似情境:有些亲戚朋友不断提出要求,若你毫无底线地妥协,最终只会委屈了自己。白岩松所言“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回事?因为你实在太好说话”便是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剖析。
无论与谁相处,都要保持棱角与锋芒。学会树立自己的界限,真心相待,付出要有底线。做一个心存良善但身上有刺的人,避免纵容别人,也能保护自己。
2. 情,越盼越失落
罗澄的经历告诉我们,过高的期待往往会落空。当我们认为交情好便能谈成事,当我们认为关系铁就不会被拒绝时,现实往往给予我们沉重的打击。廖一梅曾说:“人对他人的需求越少,就会活得越自如安详。”当我们学会接受人性中的幽暗,学会带眼识人时,便能减少失望。
真正活得清醒的人,与人相处时多少都有些冷淡。如张爱玲与朋友的关系处理得当,她从不因情谊而忽视自己的底线。与人相处时保持一份凉薄,能让我们活得更加舒心洒脱。
三、长久之计
任何长久的关系都离不开“克制”。一方面要克制你的善良,怀揣适度的善意以得到相应的尊重;另一方面则是克制你的索求不期待、不强求两不相欠自然各自为安。作家李松蔚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点个“赞”吧与人为善多点锋芒少点期待自会收获长久舒服的感情。
总之与人相处既要守住交往的边界也要戒掉毫无原则的付出和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把握好分寸感才能让感情长久。
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都能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让每一次相处都成为一次心灵的交流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