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间情深”,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意境,仿佛在描述一种与“道”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像那盈盈一水,看似近在咫尺,却又难以触及。这“道”的冲虚涌动、盈盈之态,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深邃而无穷。正如《道德经》所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种以“天河”喻“道”的妙观,展现了人们对宇宙、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关于人与“道”的关系,古往今来的哲人都有诸多论述。以水喻道者甚众,皆因水之德性最接近于道性。水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其无形、无我、不争的特性,与道的冲虚性相呼应。人若能学水之德性,便能更好地领悟“道”的精髓。
“盈盈一水间”,道与人的关系若即若离。说它近,是因为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说它远,是因为人们往往难以察觉道的存在。真正的大道却是如赫拉克利特所言,“即存在又不存在”,佛家也说,“彼此即存在又不存在”。这恰恰说明了道的冲虚性和不可言说性。
蔡志忠先生关于削发为僧一事所表达的观念,也正是对这种道之冲虚性的深刻理解。他以小鱼和大鱼的对话来阐释彼岸与红尘的关系,指出只有无我者才能真正看到彼岸。这种体用不二的观念,将万事万物统一于道,体现了道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道是意志、是意识、是智慧、是能量,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虽然难以直接感知道的存在,却可以通过领悟其冲虚性、德性以及其在万物中的体现,来更好地理解宇宙和生命。这便是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