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一个设计院同行成功转型的实例,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这位转型成功的同行,我们称之为A君。
A君的经历是这样的:
离开设计院已经七个年头了,但那段经历仍然深刻在心。
回忆起在郑州某设计院的岁月,儿子刚出生时,他常常晚上十二点才回家,而早上五点半又要赶去上班。
曾经连续一年的时间里,他都难以亲眼见到儿子的清醒时刻。
在艰苦的工作状态下,尽管收入不高,但发现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如孩子的奶粉和幼儿园费用都难以满足。
其中一年的春节,大年三十恰逢大雪,路边的积雪高达半米厚。
那天,家人围坐在桌子前吃年夜饭时,却被领导紧急叫去加班。
这样的日子仿佛身陷,每日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般现实。
于是,在2016年,A君决定转型至互联网行业。
他在设计院的月薪五千有余,但在跳槽至小米时,HR询问其期望薪资时,他坦然提出一万的期望。
HR稍作犹豫后透露,该职位的最低薪资标准为两万五千元。
A君发现互联网行业不仅薪酬丰厚,而且工作强度远低于设计院。
在互联网行业中,A君担任产品经理一职。从北京小米到后来杭州阿里的工作经历,他在互联网行业耕耘了七年。
如今他的收入与设计院时期相比有了十倍的增长,并在杭州购买了价值五百万元的房子。
这在过去的设计院生涯中是难以想象的。
当初在郑州的设计院工作期间,即便三年努力工作下来,全家的存款连两万元都未曾达到。
当时的工作环境主要是做效果图和动画等杂项工作,专业并非核心领域。
转型至互联网行业也是因为现实所迫。设计院行业的竞争压力巨大且残酷。
实际上,跨行业转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互联网行业的环境相比设计院更为简单直接。
有人曾质疑他的选择,认为跨度太大且过于冒险。但他坚定地说:“人生不应该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框架里。更多人并没有接受自己大学所学专业的真正潜力。”
有时候我们需要迈出一步之遥去冒险,去追求更好的未来。
实际上,设计院人才具备很高的素质。他们不仅拥有专业知识,还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韧性。
不只是在成功者的故事中能得到证明。以一些同学和朋友的经历为例:在北高校园内同样有人走出了不平凡的道路。
有一位清华的同窗毕业前后的经历截然不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进入了互联网行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与此还有许多其他同学也在不同的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取得了成功。
反观那些一直坚守在设计院的朋友们,虽然收入突破三十万已属不易且工作压力巨大但仍然坚守着。
然而也有人认为互联网行业正在走下坡路。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远比困境重重的某些传统行业要好得多。
听到一位清华学姐的教导“在清华读土木,你最好就忘了自己学过这个专业”虽然让人有些唏嘘但也反映出一种事实。行业的发展周期并非个人所能逆转。
基础设施的建设靠的是债务但债务终究有偿还的一天。这是行业周期律的必然规律谁也逃不过。
但无论哪个行业都有其机遇与挑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