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中,地球作为的第三颗行星,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大气层,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实的液态水,约占整个星球面积的70.8%。余下的29.2%则是由错综复杂的和岛屿构成,这使地球成为了一颗独特的蓝色星球。
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学界内一直存在多种假说。目前,两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分别是地球自源说和陨石外来说。
水分子由氢和氧元素结合而成。太阳系早期,当太阳还是一颗年轻的恒星时,氢和氧元素已经大量存在,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了水。起初,这些水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太阳系中。
随着太阳的形成,这些冰和星云尘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聚合、碰撞,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所知的太阳系各大行星,其中包括地球。地球原始阶段的地表温度极高,使这些水在高温下蒸发升腾,形成云层。
地球的地质活动使得内部岩石中的水通过火山喷发等过程被带到空中。经过长时间的循环往复,这些水最终以雨水的形式落在地表上。
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指出,早期的地球上曾经连续下了长达百万年的雨。但随着地表逐渐冷却,水才得以在地面长存。虽然地球自源说是学界内被广泛认可的理论之一,但仍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彗星等陨石所带来的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为在太阳系早期,水和尘埃结合形成了众多的彗星和陨石。地球在漫长的岁月里可能曾遭受这些彗星和小行星的多次撞击。据推测,这样的撞击持续了很长时间,最终导致彗星所携带的水资源留在了地球表面。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上的水既有来自自身形成时的元素反应的贡献,也有来自彗星等陨石带来的影响。这些水和元素共同塑造了原始的海洋。最终在38亿年前海底热泉口处诞生了首个原始单细胞生命体,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孕育出了如今生机勃勃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