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人类世界里的俊男靓女,偶尔出现的“成了精”的男演员,总归多了点新鲜感。
檀建次演九头蛇妖相柳
却让人发出感慨:
“男演员要‘妖’起来,怎么那么难。”
今年两部古偶剧《与君初相识》和《镜双城》中,男主均是鲛人,其在古代神话中为神秘生物的身份暂且不论。单看任嘉伦和李易峰的演绎,一个曾被喊话“古装半永久”,一个被誉为“校草”,却都未能在鲛人这一角色中展现出特别出色的表现。
贵圈美男不少,可一演起妖精,颜值便不够用。奇怪的是,男妖精的颜值和造型,似乎比女妖精更为重要。
男演员要扮演妖精,不仅得颜值高、扮相好,更要看是否有妖气。然而现在的男妖精造型,大多缺乏美感,甚至靠劣质特效和死亡滤镜来弥补。
比如某些男鲛人的造型,上身却无结实流畅的身材,配以蓝灰色高光,哪像是鲛人?分明是“胶人”。这样的造型不仅没有美感,还容易让人出戏。
而且,当下的男性角色在古偶剧里越来越偏爱类设定,但造型却越来越“人”化。妖与神的造型常常傻傻分不清,比如从发冠、刘海到面具都在强调鸟的属性的角色,和龙形发冠、鳞片盔甲的神君,很难一眼辨别出哪个是妖哪个是神。
妖难演,难在对神态的把握。竹子特性的凸显不仅靠服装上的竖条纹,更倚仗演员的身形体态。而动物成精则需要更外露的。例如白蛇妖的眼神狠厉透着蛇的敏锐和警觉;狐妖则多了一分与警觉。
男妖精的角色设定往往过于单一化。许多男妖被描绘成善良到极致或到极致的形象。这种过度美化或丑化的倾向不仅抹杀了妖的特性还让人觉得上当受骗。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既有法力又有欲望的男妖精而不是只会做人的妖怪。
回忆过去的经典剧目,《西游记》中的妖精大多形象各异、特色鲜明。反观如今古偶剧中的男妖精却越来越像流水线作业的产物。他们披着动植物属性的皮却内里依旧是仙侠虐恋那一套。
由此可见现在的男妖精缺少辨识度。演员们需用心塑造角色用演技和气质来中和外形上的差距方可成经典。”
简而言之当下的古偶剧需减少无效内卷更加注重人物特性的呈现以吸引观众保持对男性角色类型的兴趣。
男演员在演绎男妖精时不仅需要具备高颜值和良好的扮相还需有足够的“妖气”。而当前许多演员的表演显得过于表面化缺少对角色内心的理解和表达。
我们怀念起以往的经典作品中的男妖形象它们不仅外表而且具备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
现在则更多的男妖精变成了中规中矩的存在他们在剧情中的重要性也随之下降成为摆设。这是否也说明了当下影视作品对角色特性的把握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