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人的传统心理中,有着类似“探究到底”的精神。就如“醉翁情致,原不在于酒”,许多人便思索,既然不在酒中寻找乐趣,那是不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寻求乐趣呢?时光荏苒,“醉翁情致,原不在于酒”的含义也渐行渐远,逐渐被世俗化……
以清朝的李渔为例,他写道:“古人说醉翁情致,原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而我这个醉翁的志向,又不在山水之间,而是想借山水之名,亲近佳人。”到了民国时期的《民国通俗演义》中,这句话的意味更加明显:“醉翁之意是否在于酒中,或许只是借以掩饰真实意图罢了。”那么到了现代呢?
成语词典中对“醉翁情致,原不在于酒”的解释为:主要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其他方面。若进一步引申,不仅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有着相似的含义,甚至还与打鸡骂狗、借题发挥、含沙射影等带有一定负面色彩的词语有所关联。
原本充满诗情画意的“醉翁情致,原不在于酒”,如今似乎与美好事物划清了界限,与那些表面仁义道德、实则心怀鬼胎的言辞成了同义词。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时常想起这句话呢?
若有人问及,为何不能直截了当地言说,而要采用这种含糊其辞的方法?一位智者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言行背后必藏有不可告人的动机。”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那就是有些“醉翁情致”确实是别有用心之举,而有些则是无奈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