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一:“幅”字,初为布帛、呢绒的宽度之义,常言幅面、宽幅等词。其字义又可引申为宽度、幅度等概念,如幅员、振幅等。“幅”还可作为数量词,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如尺幅、单幅、独幅、篇幅以及一幅画等。值得一提的是,该字也作为姓氏收录于《姓苑》、《广韶》及《姓氏大全》中,其郡望为江夏。
篇章二:“幅”字另有音读“bī”,据《广韵》载,有“行縢(téng,即裹腿)名”的释义。《集韵》和《韵会》中也提及此音,注为“音逼”。在古代文献如《左传·桓二年》中有“带裳幅舄(xì,即鞋)”之句,注解中提到“幅若今之行縢”,即现代所称的裹腿。再如《诗·小雅·采菽》篇中的“邪幅在下”,传为“幅,逼也,自逼束也”的解读。此类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偶有出现,虽然现代使用较少,但在专业领域及特定古籍中仍保留其读音与意义。
示例解读:
② 误读指正:
同样地,“斜幅”一词也在360国学、360百科等多个平台被误注为“xié fú”,实际上应保持原音读法“fú”,指代古代缠裹足背至膝的布条,也即今之绑腿、裹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