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的使用过程中,贴膜和戴壳几乎成为了每个用户的必经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思考是否仍需要为手机贴膜或戴壳,或者是否可以尝试裸机使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在保护手机方面的选择是否有所改变。
回想过去,我们在刚买到手机时,通常都会对其呵护备至。许多人在购买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它贴上膜,套上壳,仿佛这是一种对手机的“保护神”。我自己也是这样,曾经购买了多款手机壳,种类繁多,甚至细心挑选了各种材质和款式。最初的那段时间里,我对手机的保护无比小心,甚至在给手机贴膜时,还会特地去浴室打开热水,制造一个湿润、无尘的环境,确保膜能完美贴合,毫无气泡和灰尘的痕迹。那时的我,觉得贴膜和使用手机壳是一项必要且严谨的任务。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发现,手机的本质保护似乎并不完全依赖于这些外部配件。特别是当我换了iPhone X之后,购买了AppleCare+(AC+)服务,这意味着我可以不用再担心屏幕损坏问题,开始尝试裸机使用。第一次裸屏的体验让我深刻意识到,iPhone的屏幕本身的质感和显示效果是如此出色。之后,我也开始逐渐放弃贴膜的做法,直到如今的iPhone 11,仍旧保持着裸机的状态。
事实上,贴膜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钢化膜看似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但其实际效果有限,尤其是在防摔方面。钢化膜的厚度微乎其微,几乎无法对摔落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而且,钢化膜在保护屏幕不被划伤的也存在着自身的划痕问题。我们常常会发现,钢化膜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小心沾上了灰尘和指纹,甚至出现了可见的刮痕,这时就不得不更换新膜。与此若是为了保值而使用钢化膜和手机壳,最终的回报可能并不如预期。毕竟,花费数百元购买的外壳和膜,在二手市场上换来的增值却往往只是几十元。
更为显著的问题出现在高分辨率OLED屏幕上,尤其是iPhone系列的显示效果。自从iPhone采用了OLED屏幕后,手机的显示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高达458 PPI的像素密度,使得任何一层贴膜都会明显影响显示效果。无论是色彩的呈现,还是画面的细腻程度,贴膜后都会出现些许像素点,甚至有时还能感受到触控的迟滞感,这让原本流畅的体验大打折扣。特别是当我尝试给iPhone XS Max贴膜时,100多元的HODA膜效果依旧不尽如人意,影响了整体的使用感受。
关于手机壳,早期我也是尝试了许多种类。曾经购买过各种外形时尚、材质多样的手机壳,但真正满意的却寥寥无几。要么是做工粗糙,要么是外形美观但手感差,或者尺寸过大,导致使用起来极不舒适。最终,我发现,只有透明的“AJ”壳和原厂的皮质壳在手感、外形和厚度上都达到了我的要求。但是随着手机屏幕尺寸的增大,尤其是iPhone XS Max这样的大屏手机,再加上厚重的手机壳,整体的手感变得沉重,握持起来非常不便。
iPhone XS的设计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不锈钢边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且滑手,导致在炎热的夏天使用时格外不适。摄像头的凸起设计也非常突兀,裸机使用时,感觉屏幕与边框不够平衡,使用体验远不如想象中的舒适。我还是最终选择了给它套上原厂的皮质壳,虽然这种皮质壳手感不错,但它的保护性依然有限。
在试用iPhone 11时,我终于体验到了更为舒适的裸机手感。相比于XS Max的沉重,iPhone 11的体积恰到好处,握持感也大大提升。尤其是磨砂外框的设计,不仅减少了感,还避免了金属边框的滑手问题。经过这段时间的使用,我彻底告别了手机壳和贴膜,享受到了裸机的清爽和顺滑。
现在的手机,像iPhone系列等高端机型,普遍都支持AC+等意外保障服务,甚至有的设备还具备了较强的防水防尘性能。如果你已经购买了这些保障服务,为什么不试试裸机使用呢?在我看来,裸机不仅能够更好地体验手机原始的质感和设计,长时间使用下来,你会发现其实手机本身就足够耐用,不需要过多的外部保护配件。裸机使用带给我的使用体验,的确是我再也不愿回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