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平仄拗救全解析:一看就懂的诗歌格律秘诀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以历史遗迹为题材的七言绝句,每首都蕴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其三”指的是第三首,即《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

在分析这首诗的平仄拗救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汉语诗歌的格律规则。平仄是指诗歌中字音的声调,包括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声、去声、入声)。拗救则是指在押韵和对仗方面的一种技巧,通过改变某些字的声调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首诗的平仄拗救:

1. 第一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拗救:这里“有”字作为动词,属于仄声,而“村”字作为名词,属于平声。为了保持平仄的平衡,可以改为“有”字变为平声,“村”字变为仄声,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2. 第二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拗救:这里的“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属于仄声;“黄昏”指的是傍晚时分,属于平声。为了保持平仄的平衡,可以将“朔漠”改为平声,“黄昏”改为仄声,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3. 第三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拗救:这里的“作”字作为动词,属于仄声;“论”字作为名词,属于平声。为了保持平仄的平衡,可以将“作”字改为平声,“论”字改为仄声,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4. 第四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拗救:这里的“兼”字作为动词,属于仄声;“阴”字作为名词,属于平声。为了保持平仄的平衡,可以将“兼”字改为平声,“阴”字改为仄声,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5. 第五句:“昭君自有千秋节,胡汉和亲识分晓。”

–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拗救:这里的“自”字作为副词,属于仄声;“知”字作为动词,属于平声。为了保持平仄的平衡,可以将“自”字改为平声,“知”字改为仄声,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6. 第六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拗救:这里的“省”字作为动词,属于仄声;“魂”字作为名词,属于平声。为了保持平仄的平衡,可以将“省”字改为平声,“魂”字改为仄声,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7. 第七句:“汉家宫阙动高秋,玉座未宜长见留。”

–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拗救:这里的“动”字作为动词,属于仄声;“见”字作为动词,属于平声。为了保持平仄的平衡,可以将“动”字改为平声,“见”字改为仄声,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调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平仄拗救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创作出符合古代诗歌格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