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天问》是古代文学中非常著名的一篇作品,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和学者的关注。
《天问》原文如下:
>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 天何所沓?
> 十二焉分?
> 日月安属?
> 列星安陈?
>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 伯强何处?
> 惠气安在?
> 何阖而晦?
> 何开而明?
>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 河海应龙?
> 何尽何历?
> 鲧何所营?
>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 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译文:
于是远古的时候,是谁传授了这些道理呢?
天地尚未形成之前,我们如何去考证它们呢?
黑暗朦胧,谁能到达它的尽头?
凭借形象来辨认,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它们呢?
明亮与昏暗,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阴阳二气结合,又是什么让它产生变化的呢?
运行的轨迹是九重天,是谁来测量它的呢?
这九重天究竟有什么功劳,是谁最初创造的呢?
大罗天上的星斗相互牵引,天极在哪里呢?
八根柱子支撑着什么,东南方向又有什么缺失呢?
九重天的边际在哪里,又是怎样安置的呢?
角落之处有很多星星,谁知道它们的数量呢?
天为什么会这样混乱无序呢?
十二颗恒星是如何分布的呢?
太阳和月亮分别属于哪里呢?
众星排列在哪个方位呢?
它们来自汤谷,最终落在什么地方呢?
从明亮到昏暗,它们运行了多少路程呢?
夜晚的星光有什么德行,死后又怎样孕育呢?
它的利益是什么,而乌龟却藏在腹中呢?
女岐没有和它结合,那么它又怎么会生出九个孩子呢?
伯强在哪里呢?
惠气又在哪里呢?
为什么闭合而又昏暗,为什么打开而又明亮呢?
角宿还没有出现,星辰又隐藏到哪里去了呢?
我不胜任啊,老师您为什么要如此推崇我呢?
大家都说“何必担忧,为什么不试一试再行动呢?”
鸱龟拖着尾巴,鲧又听从什么呢?
顺着欲望成功,帝又用什么刑罚呢?
永远被阻止在羽山,他为什么三年都不施展呢?
伯禹违背了鲧的话,他为什么又能改变呢?
继承并完成了前人的功业,然后才成就了自己的功绩。
为什么接续先前的事业,而他的谋略却各不相同呢?
深水极深的地方,又用什么填平它呢?
土地方圆九方,又用什么来堆砌它呢?
黄河和大海中的应龙,又是什么让它们在一起呢?
为什么能够到达那嵞山女那里,而在那里筑起高台桑林呢?
闵妃与禹结为夫妻,她的身体就是他的继嗣。
为什么人们对于食物有不同的喜好,而快乐却是一样的呢?
启取代了益成为继承人,最后竟然发生了背叛。
为什么启会忧虑不安,而又能约束那些臣子呢?
他们都归咎于射鸟的人,而没有伤害到他们自身。
为什么后来益要改变,而禹又传播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