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虽艰险,但人们的勇气从未被阻挡。自古以来,蜀道上一直人来人往,繁忙非凡。在这神秘的古道上,流传着一段段传奇故事。
公元851年的一个深秋,唐朝诗人李商隐踏上蜀道,沿着米仓古道前往东川节度使所在地梓州。当行至南江县附近时,秋雨绵绵,他只好滞留在一间客栈中。望着窗外秋水上涨,池中的金鱼跃出水面,他思绪万千,挥毫泼墨,创作出一首感人肺腑的七绝:
你问归期何时定,我亦迷茫无答案。
巴山夜雨涨秋池,相思之情何以堪。
何时共剪西窗烛,细诉巴山夜雨时。
时光荏苒,公元2020年10月的一个雨天,我也被秋雨困在米仓古道旁的一家酒店。望着窗外秋水上涨,思绪接千载,不由得想起李商隐的这首诗。这首诗虽通俗易懂,却韵味深厚,将旅途的孤独、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关于这首诗的题目,《夜雨寄北》还是《夜雨寄内》,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最初是《夜雨寄内》,但考虑到李商隐写此诗时妻子已去世,这个题目似乎无法成立。后来的选本多改为《夜雨寄北》。仔细品味诗意,更倾向于它是表达夫妻间的深情,而非单纯的思念友人。李商隐仕途坎坷,妻子却始终不离不弃,给予他支持。这次被东川节度使邀请去当幕僚,路途中的困境让他想起逝去的妻子,以诗抒怀。
酒店里传来的吉他弹奏《大约在冬季》,让人不禁想起这首诗的现代演绎。下雨天,我闲来无事,搜索关于李商隐写此诗的资料。酒店老板赵先生自豪地称他的酒店就是建在当年李商隐写诗的小客栈的原址上,旁边的秋池也是原来的小池子改造而成。他引经据典地证明自己的说法,并背诵了这首诗。当地一位政协的文章也提到民间传说和古道路线推测认定李商隐写的秋池就是这个地段。尽管我半信半疑,但仍感叹老板的精明和情怀。他将秋池打造成一个诗情画意的景点,供游客欣赏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美景。游客可以在秋池上漫步,感受诗中的意境。对面稻田的老乡雕塑更是增添了生活气息。整个情景设计乱真而不露痕迹,但酒店内外资料并未提及李商隐和他这首诗本身的内容是为表达。也许是设计者太自信了——只要你身临其境便可知诗意与诗意间的联系不言而喻。也许有一天当李商隐重游此地也会迟疑地揣测这大概便是他笔下的秋池吧?然而真相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景色唤起了我们对那首传世之作的共鸣与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