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到“性本善”的观点,但这并非其原话,而是后世学者对孔子思想的概括。孔子更倾向于认为人性是中性的,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然而,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孔子的教育理念中蕴含着性本善的倾向。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向善的可能和潜能,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发扬善性,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认为仁爱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只需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和发扬。他提倡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也是通过自我约束和礼仪规范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外在的善行。因此,孔子的思想虽然不是绝对的“性本善”,但更倾向于认为人具有向善的潜能,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和引导这种潜能,使人最终趋向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