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俗地讲,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对宾语存在一种意念上的评价或感觉,即“该怎样”。名词和形容词在这种用法中常常充当谓语中心词。意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其类型特点和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名词在谓语位置上带有宾语,并产生“认为宾语该如何”的意思。例如,“吾从而师之”中,“师”作为名词在谓语位置,带有宾语“之”,整体意思就是“以之为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则是形容词在谓语位置带有宾语,并产生“认为宾语该如何”的意味。例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羞”这个形容词在谓语位置,带着宾语“之”,意为“以之为羞”或“觉得……羞耻”。
接下来是一些即时体验题,对文言文中意动用法的理解和应用进行测试: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1)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2)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 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这个地方)当作边境”。
(3)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 这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生死)看作等同”。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 这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耻”字在这里表示“以……为耻”,即“把学习于师当作耻辱”。
(5)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 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师”。
(6)以先之急而后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先/后”,即先公后私。
12.翻译下面语段中的画线部分,并注意到其中加点词的意动用法。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贤之,认为田子是个贤良的人;对其深明感到高兴。田子因母亲的话深感惭愧,退还了金子,请求进监狱。齐宣王知道后更加认为田子的母亲很贤良,对她的行为感到高兴,于是赦免了田子的行,恢复了他的相位,并赏赐了他的母亲。这里的“贤”和“说”都是意动用法,“贤”表示认为……很贤良,“说”表示对……感到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