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物——杜甫,还有他那三首让人一看就惊为天人的名篇
杜甫可是咱们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不仅写得好,还特别有深度,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三大名篇,分别是《登高》、《石壕吏》和《春望》,这三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生中最精华的作品,每一首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一、杜甫与他的时代:诗圣的诞生背景
要真正理解杜甫的三大名篇,咱们得先了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他的一生正好跨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大家知道吗?他小时候可算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家里条件特别好,他爹是个小官,所以从小就能接受很好的教育。杜甫从小就特别聪明,据说他七岁就能作诗,而且写得相当不错,还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学家李白的赏识呢。
但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场战乱对唐朝来说简直是,对杜甫的人生也是巨大的打击。他经历了破碎、亲人离散的痛苦,后来又长期漂泊在外,生活非常艰难。这种种经历,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不像李白那样浪漫洒脱,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
《登高》这首诗,就是作于杜甫晚年的时候。当时他住在夔州(现在重庆奉节),生活比较贫困,又生病了,心情非常低落。他站在高处,看着远方的山和江水,心里充满了对衰败和自身遭遇的感慨。这首诗写得那叫一个气贯长虹,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绝对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二、《登高》:七律之冠,情感之巅
《登高》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所有作品中名气最大的一首,连当时的大诗人韩愈都称赞它”文已尽而意有余”,意思是说这首诗写完了,但给人的感受和思考却还有很多。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杜甫已经57岁了,可以说是晚年之作。
让我给大家详细说说这首诗吧。这首诗的结构非常完美,是标准的七言律诗,八句诗,每句七个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开头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描绘了一幅非常壮阔又有点凄凉的秋景图。你看,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既写景又抒情,让人一看就感觉到一种苍凉的氛围。
接下来四句,诗人开始写自己的感受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可以说是千古名句,写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杜甫站在高处,看着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听着长江水滚滚流向远方,心里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据说当时的大诗人元稹看到这两句诗,都自叹不如呢。
最后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万里),又在秋天这个容易让人感伤的季节(悲秋),加上自己年老多病,独自登上高台,这种种不幸凑在一起,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整首诗读下来,那种悲凉、那种无奈、那种对人生的感慨,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
现代学者对这首诗也有很多研究。比如著名文学家闻一多就认为,《登高》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处理得非常好。他还说这首诗的意境,就像一幅水墨画,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深邃的意境。闻一多还特别提到,这首诗的韵律非常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音乐感。
三、《石壕吏》:诗史之典范,人性的光辉
如果说《登高》是杜甫诗歌艺术的巅峰,那么《石壕吏》就是他”诗史”创作的代表作。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杜甫正在逃难,路过石壕这个地方,看到抓丁的惨状,就写下了这首诗。
《石壕吏》这首诗,只有短短五十六个字,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中描绘了一个老妇人在深夜被的故事。开头几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简单明了,却充满了紧张气氛。你看,天已经黑了,诗人投宿在石壕村,突然听到外面有在抓人,这种描写让人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接着,诗人详细描写了老妇人的遭遇。”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来抓人时,老翁吓得跳墙逃跑,老妇则勇敢地出门查看。但最终,老妇还是被带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了,诗人继续赶路,只能跟老翁告别,而老妇则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去,生死未卜。
这首诗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它真实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苦难。杜甫没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论,而是直接记录下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他看到老妇人的惊恐,听到她的哭诉,但他什么也不能做,只能默默地离开。这种真实感,让这首诗具有了强大的力量。
现代学者对这首诗也有很多研究。比如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就认为,《石壕吏》这首诗是研究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他说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抓丁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百姓的苦难。顾诚还特别提到,杜甫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客观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这种写法非常高明。
四、《春望》:国破家亡,诗人之痛
《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当时他已经被叛军俘虏,关在长安城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破败、家人离散的痛苦,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让我给大家详细说说这首诗。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非常矛盾的画面。都破败了,但山河还在,春天来了,城里长满了草木。这种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的热爱,又表达了他对破败的痛心。你看,山河是无情的,它们不会因为破败而消失,但诗人却因为的命运而痛苦。
接下来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他看到美丽的花朵,都会流下眼泪,听到鸟儿的,也会感到害怕。这种反应,说明他已经极度悲伤和焦虑了。现代学者认为,这种写法非常独特,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最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战火已经连续三个月了,他不知道家人怎么样了,一封家信对他来说比什么都珍贵。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现代学者对这首诗也有很多研究。比如著名文学家王国维就认为,《春望》这首诗的情感非常真挚,读起来让人感同受。他还说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意境却非常深远。王国维特别提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五、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为何能成为诗圣
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歌内容深刻,还因为他的诗歌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诗歌,无论是格律、对仗还是语言,都处理得非常好,而且不断创新,为后来的诗人树立了榜样。
杜甫的诗歌格律非常严谨。他精通各种诗体,尤其是七言律诗,可以说是写得炉火纯青。比如《登高》这首诗,八句诗,每句七个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可以说是七言律诗的典范。现代学者认为,杜甫的律诗,既严格遵守格律,又不受格律的束缚,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
杜甫的诗歌对仗非常工整。他的对仗,既有工对,也有宽对,但无论哪种对仗,都处理得非常自然,读起来毫无生硬之感。比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对仗非常工整,而且意境深远,被誉为”千古绝对”。
杜甫的诗歌语言非常精炼,但又充满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