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上海老广六成祖籍苏北:一个城市的根与魂》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大家深入聊聊一个特别有嚼头的话题——《上海老广六成祖籍苏北:一个城市的根与魂》话说啊,上海这地方,你想想,魔都、国际大都市、东方巴黎…这些名头可不少但你知道吗这繁华背后,有一大帮人,他们的根,深深扎在江苏北部那片土地上根据统计,上海的老广(指广东在上海的移民及其后代)中,差不多有六的祖籍地是在苏北——也就是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这几个地市这可不是我瞎说,是有数据支撑的据《上海移民史》和一些地方志记载,从清末民初开始,大量苏北人为了生计,也为了追逐更好的生活,不远千里,来到上海闯荡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选择了南下广东,或者直接在上海落地生根久而久之,这股移民浪潮就形成了独特的”苏北帮”文化现象这个现象背后,其实藏着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也折近代史上人口流动的壮观图景今天,我就想从六个方面,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个话题,看看这六成苏北老广,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上海,又如何在潮起潮落中,坚守着自己的文化根脉
一、苏北移民与上海开埠:历史的必然交汇
话说上海开埠那会儿,1843年,租界一开,这地方就像开了闸的洪水,热闹得不行各种人马都往这儿涌,南来的北往的,啥人都有但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这群南来的人当中,苏北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为啥呢这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
你看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北地区,那真是叫一个苦地少人多,天灾不断,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尤其是那几个地市,像徐州、宿迁、淮安,简直就是生存难以为继你想想,那会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种地都种不饱肚子,更别提啥工业了所以啊,大量苏北人就开始往南跑,寻找生路
而上海呢正好处于一个上升期开埠后,贸易发达,工厂兴起,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租界那边,生活条件相对好些,规矩也宽松,对各种人才都有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互补:苏北人需要机会,上海需要劳动力,双方一拍即合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我有个爷爷辈的亲戚,就是那会儿从淮安下来的他说那时候坐船,坐了三天三夜,到了上海后,啥也不懂,就找了个码头扛包一开始每月赚几个铜板,后来慢慢学会了做点小生意,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就这么在上海扎下了根他常跟我说:”要不是当年跑了这一步,我哪能有机会看到现在的上海”
据《上海通史》记载,1900年前后,上海租界的人,苏北移民已经占了不小的比例而且,这些移民大多集中在码头、工厂、建筑工地这些体力活岗位上他们吃苦耐劳,为人实在,慢慢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群
有意思的是,这些苏北移民中,有不少人后来又选择了南下广东为啥呢一方面是上海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广东那边因为贸易和五口通商,经济也发展得快,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就形成了”苏北—上海—广东”这样一条移民链条
二、老广文化中的苏北印记:语言、习俗与价值观
说到上海老广,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广东人在上海嘛,跟苏北有啥关系关系可大了虽然老广祖籍地是广东,但他们在上海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老广文化”,而这文化里,苏北印记随处可见
先说语言吧老广说话,虽然底子是广东话,但上海话的影响很大而且,很多老广的普通话里,会夹杂一些苏北方言的词汇我有个在纺织厂当过工人的老广阿姨,她说话就特别有意思比如她说”啥事体”,”侬晓得伐”,这些明显是上海话的痕迹但有时候,她又会说”这活儿真累煞”,”我个头疼”,这些又有点苏北话的味道
再说说习俗老广的传统习俗中,很多是从苏北带来的比如婚丧嫁娶,虽然广东和上海都有各自的传统,但老广的婚礼中,有些仪式是从苏北传下来的我参加过一个老广的婚礼,新娘出门前要”哭嫁”,这习俗在苏北很常见,但广东就不太一样还有丧葬习俗,老广的葬礼中,有些仪式也是苏北传下来的,比如”烧七”(去世后每七天烧一次纸钱)
更有意思的是价值观苏北人最讲究的就是”实在”、”勤劳”、”讲义气”这些价值观,老广传承了下来,并且在上海这个大熔炉里,又有了新的发展我认识一个老广老板,开了家小饭馆,生意做得不错他说:”做生意,就是要实在,童叟无欺赚多少是老板的,亏多少是老板的,不能坑人”这种价值观,跟苏北人的”一根筋”、”认死理”很像
学者王笛在《上海社会的变迁与城市的文化》一书中提到,上海的老广中,很多都是通过”苦力劳动”起家的他们从最底层的工人做起,一步步积累财富,最终成为小老板这种”勤劳致富”的精神,正是苏北文化中”只要肯干,就有饭吃”的体现
三、苏北移民与上海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上海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工业发展功不可没而在这其中,苏北移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苏北移民,就没有今天的上海工业
你看,从上海开埠到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纺织、钢铁、机械、造船…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这些工厂,最需要的就是劳动力而这时候,大量苏北人正好南下,填补了这些工厂的用工需求
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上海的老牌纺织厂”大纱厂”,那可是响当当的据说,1900年开厂时,工人中苏北人就占了七八成这些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资却很低但就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支撑起了上海的纺织业后来,大纱厂越做越大,成了上海工业的骄傲
再比如上海的钢铁工业上海钢铁厂的前身是”上海钢铁公司”,那会儿也是靠大量苏北工人建起来的这些工人,很多都是文盲,但他们在师傅的带领下,硬是建起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学者杨奎松在《近代工业发展史》中提到,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北移民的劳动力支持他说:”苏北移民不仅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苏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和制造技术,这对上海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苏北移民在工厂里干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自己创业他们用赚来的钱,开小作坊,办小工厂,逐渐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工业体系我有个爷爷辈的亲戚,就是从上海钢铁厂出来的他在厂里干了20多年,后来自己开了个小机械厂,专门给大厂修机器他说:”我在厂里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这才有了今天”
四、老广社区中的苏北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上海的老广社区,是上海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社区中,苏北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你走在这些社区里,会看到很多带有苏北特色的建筑、店铺和活动
我给你讲讲我住在的那个老广社区——”老西门”这个社区里,有很多老房子,很多都是苏北移民盖的这些房子虽然简陋,但很有特色比如,很多房子门口都有一个小天井,用来采光和通风这种设计,其实是从苏北的传统民居中来的
除了建筑,老广社区的店铺也很有特色比如,很多社区里都有卖苏北特产的小店,卖些淮扬菜的小馆子,还有卖苏北工艺品的摊位这些店铺,不仅满足了老广人的需求,也吸引了其他社区居民的兴趣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广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比如,每年春节,社区里都会举办舞龙舞狮、扭秧歌等活动这些活动,很多都是苏北的传统节目,但在上海这个大熔炉里,又有了新的发展
学者李伯超在《上海社区文化研究》中提到,老广社区中的苏北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他说:”老广社区中的苏北文化,既保留了苏北的传统习俗,又融入了上海的现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