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揭秘成语“字正腔圆”的奥秘: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成语“字正腔圆”形容说话、吟诵时声音准确、圆润、悦耳,发音响亮清晰。这个成语的来源与旧时戏曲(尤其是京剧)的演唱要求密切相关。在戏曲表演中,“字正”指的是吐字清晰准确,每个字的发音都要到位,符合规范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腔圆”则是指声音要圆润、饱满,共鸣良好,气息运用得当,使得声音传得远且富有感染力。

“字正腔圆”最早可能并非作为一个固定的成语被明确使用,但其所蕴含的意义和标准,在戏曲界的祖师爷们,如元代的关汉卿、王实甫,明代的汤显祖等人的实践和理论中,已经有所体现。他们强调“声律”、“唱念”的重要性,讲究“发声”、“用气”、“运腔”的技巧,力求达到字音清晰、声腔优美的境界。到了清朝,京剧形成并成熟,对演员的“字正腔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其作为衡量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

因此,“字正腔圆”这个成语,正是从戏曲艺术中提炼出来的,它不仅描述了戏曲演唱的精湛技艺,也引申为形容说话声音清晰、标准、动听的通用标准。如今,我们常用它来赞扬某人说话发音准确、声音好听,或者指演讲、朗诵等表达清晰流畅。这个成语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语言艺术和声音美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