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年”和“闰月”都是为了让日历与地球实际运行的周期保持一致而设立的调整机制,但它们调整的对象和方式不同。
“闰年”是为了弥补公历年(平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回归年,约365.2422天)之间的差距。公历平年有365天,而一个回归年稍长一些。如果不进行调整,那么每年日期都会比季节稍微提前一点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历规定,在公历年份中,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如2004年、2008年),而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也是闰年(如2000年)。闰年比平年多出一天,即366天,这一天通常加在二月份,称为“闰日”。
“闰月”则主要用于调整农历(阴阳合历)中月份天数与太阳年长度之间的差异,以及保持农历与季节的基本对应。农历平年有12个月,大约是354或355天,比回归年短大约10到11天。为了使农历年也能大致反映季节变化,农历中会加入一个“闰月”。如果某年农历的月份天数总和与太阳年长度差距过大,或者为了使某个节日(如春节)尽可能保持在同一季节,就会在这一年的农历年中加入一个额外的月份,称为“闰月”,使得这一年的农历有13个月,称为“闰年”。闰月插入的位置是固定的,总是在“闰”字的后面,即农历第五个月的后面。
总结来说,闰年是公历为了匹配回归年长度而增加的一天(闰日),通常加在二月份;而闰月是农历为了匹配太阳年长度并协调月相与季节而增加的一个月,插入在特定月份之后。一个是针对“年”周期的调整,一个是针对“月”周期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