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直接和间接转述句大不同:揭秘如何准确转换他人话语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个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很容易搞混的话题——《直接和间接转述句大不同:揭秘如何准确转换他人话语》咱们平时聊天、写日记、甚至做笔记的时候,是不是经常需要把别人说的话记下来或者转述给别人听这时候,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就派上用场啦不过啊,很多朋友包括一些学生,常常分不清这两种句式,更别提准确转换了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给大家好好扒一扒这其中的门道,让大家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能游刃有余

一、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前世今生”:从历史角度看引语的演变

咱们先得搞清楚,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直接引语就是”原话照搬”,把别人说的话用引号标出来,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而间接引语呢,就是”转述加工”,把别人的原话转变成自己的话,通常需要改变人称、语气等

这可不是凭空产生的概念哦早在古罗马时期,修辞学家就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准确转述他人言论了比如西塞罗(Cicero)在他的演讲和著作中,就经常使用引语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到了中世纪,学者们开始用拉丁文写作时,就发展出了类似现代引语的标注方式到了17世纪,随着印刷术的普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区分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出版物需要准确记录作者的原话

现代语言学家对这个问题也做了不少研究比如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虽然主要研究语法结构,但也关注过引语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他提出,人类大脑天生就有处理直接和间接引语的能力,这得益于我们强大的语言习得机制而认知语言学家乔治拉考夫(George Lakoff)则认为,引语的使用反映了我们思维的隐喻模式——比如我们把直接引语看作是”语言的实物复制品”,而间接引语则是”语言的转述版本”

举个例子吧想想咱们小时候学英语,老师教我们:”He said, ‘I am happy.'”(他说:”我很高兴”)这就是直接引语后来老师又教我们:”He said that he was happy.”(他说他很高兴)这就是间接引语看,变化不小吧但这就是直接和间接引语最本质的区别——保留原话还是转述原意

二、直接引语VS间接引语的”七宗”:常见混淆点大盘点

第一大”坑”是人称的变化在间接引语中,说话人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通常要改称代词比如:”I love you.”(直接)→”He said that he loved her.”(间接)注意,这里”you”变成了”her”,因为间接引语是从第三人称视角转述的

第二大”坑”是时态的调整直接引语保持原时态,而间接引语往往需要根据转述时的情况调整时态比如:”She said, ‘I am eating.'”(直接)→”She said that she was eating.”(间接)注意,现在进行时变成了过去进行时但要注意例外情况,比如客观陈述句中的时间状语从句,时态通常不变

第三大”坑”是情态动词的变化比如:”He said, ‘I can swim.'”(直接)→”He said that he could swim.”(间接)这里”can”变成了”could”,表示能力或可能性时,一般要降一级

第四大”坑”是直接引语的否定形式直接引语的否定句,在间接引语中要变成肯定句比如:”He said, ‘I don’t know.'”(直接)→”He said that he knew.”(间接)是不是很神奇但要注意,如果否定词不是谓语动词的一部分,比如”He said, ‘I don’t like this.'”(直接)→”He said that he didn’t like it.”(间接),就不变

第五大”坑”是直接引语的疑问句形式陈述句变疑问句时,要加上”did”或”was/were”等助动词比如:”She said, ‘You are right.'”(直接)→”She asked if I was right.”(间接)注意,这里变成了疑问句,而且时态也变了

第六大”坑”是直接引语的祈使句形式变成间接引语时,通常要变成”请求”或”建议”的形式比如:”He said, ‘Don’t go.'”(直接)→”He asked me not to go.”(间接)看,变成了请求的否定形式

第七大”坑”是直接引语的从句结构当转述包含从句时,整个从句结构可能需要大幅调整比如:”He said, ‘If it rains tomorrow, we will cancel the party.'”(直接)→”He said that if it rained the next day, they would cancel the party.”(间接)注意,条件状语从句和主句的时态都发生了变化

三、实战演练:如何准确转换不同类型的引语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来点实际的假设老王对老李说:”我明天要去看电影,你一起来吧”如果老张转述给老陈听,该怎么转

直接引语就是:”老王说,’我明天要去看电影,你一起来吧'”(注意引号和标点)

间接引语就是:”老王说,他明天要去看电影,让老李一起来”(没有引号,时态和人称都变了)

看,是不是很简单但实际转换时,情况要复杂得多我给大家整理了不同类型引语的转换口诀,助你一臂之力:

1. 人称转换记心间,第一二人称变代词;

2. 时态调整看上下,一般过去变过去;

3. 情态动词降一级,can变成could;

4. 否定变肯定要小心,但助动词不变;

5. 疑问句中加助动词,was/were要记牢;

6. 祈使句变请求形,否定形式要注意;

7. 从句结构大调整,条件状语要变时。

举个更复杂的例子小红对妈妈说:”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能去参加生日派对了”如果奶奶转述给爷爷听,该怎么转

直接引语就是:”小红说,’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能去参加生日派对了'”(注意引号和标点)

间接引语就是:”小红说,如果明天下雨,她就不能去参加生日派对了”(没有引号,第一人称变第三人称)

注意,这里条件状语从句中的时态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奶奶和爷爷已经知道明天是晴天,奶奶还可以这样转述:”小红说她可以去参加生日派对,因为明天不会下雨”看,间接引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文化差异中的引语转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引语使用

咱们刚才聊的都是语言学层面的东西,其实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还深受文化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引语的态度和使用方式大相径庭

以东亚文化为例,咱们人说话比较含蓄,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喜欢用间接的方式比如我们说”我可能不太方便去”,其实意思就是”我不想去”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引语转换,需要特别注意隐含的意思比如:”他说他可能不太方便去”(间接引语)可能的真实意思是”他说他不想去”(直接引语)

而西方文化则更直接、更重视个人表达比如人说话经常会说”I think…”,”In my opinion…”,”I believe…”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引语转换,需要特别注意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比如:”He said that he thought the movie was great.”(间接引语)可能的真实意思是”他认为电影很棒”(直接引语)

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隐藏的维度》一书中就详细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流差异他认为,东亚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很多信息都隐含在语境中,需要听话人根据情境理解;而西方文化是”低语境文化”,信息主要通过明确的语言表达传递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引语的使用方式

举个例子在,我们通常不会直接拒绝别人的邀请,可能会说:”我很想去,但我可能有点事”(间接拒绝)而在,人们可能会直接说:”I can’t come to your party.”(直接拒绝)如果有人把这两种说法都翻译成英文,结果会是什么呢很可能就会产生误解

五、心理语言学视角:为什么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