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朋友并介绍文章《桂棹兮兰桨》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朋友,今天要和大家聊一聊《楚辞九歌湘夫人》里的名句”桂棹兮兰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想象一下,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一位美丽的湘夫人正乘着小船,船桨是用香桂和兰草制成的,船身周围飘着桂花的香气,水面上映着兰草的影子。这画面是不是超级美?今天我就要带大家一起深入探索这句诗背后的诗意世界,看看它到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又蕴藏着怎样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第一章 《桂棹兮兰桨》的出处与背景
《桂棹兮兰桨》出自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组祭祀歌谣中的经典篇章。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43年到公元前278年之间,他可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家和诗人,被后人尊称为”楚辞之祖”。《楚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诗歌总集,而《九歌》则是其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共十一首,每首都描写了神灵之间的爱情故事或祭祀场景。
“桂棹兮兰桨”这句诗出自《九歌湘夫人》的第二段,原文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兮未来”。这里描述的是湘君在洞庭湖上等待湘夫人时的情景。湘君是湘水之神,湘夫人是他的妻子或恋人,这句诗就是湘君在湖上乘船等待湘夫人时所作。
从文学背景来看,《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其中融合了楚地巫术仪式和民间传说。屈原在诗中运用了大量香草、美玉等意象,这些意象在楚文化中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如桂树在楚文化中被视为祥瑞和神圣的树木,兰草则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桂棹兰桨”不仅是实物的描绘,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 《桂棹兮兰桨》的意象分析
“桂棹兮兰桨”这句诗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桂和兰。这两个意象在古代文学中都非常常见,但用在船桨上却别有一番意味。首先我们来看看桂树的象征意义。桂树在古代被赋予了多种神圣的属性,据《山海经》记载,昆仑山有桂树,其高五百丈,枝叶繁茂,香气远播。屈原在《离骚》中也多次提到桂树,比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把桂树和香草一起用来装饰自己,象征高洁的品格。
兰草的象征意义同样丰富。在《楚辞》中,兰草经常被用来比喻贤才或美好的品德。《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的木兰就是指兰草。兰草在古代文人那里代表着君子之风,就像孔子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就像打磨玉器一样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
当这两个象征高洁美好的意象被用在船桨上时,整句诗的意境就变得非常优美了。想象一下,在洞庭湖上,一位美丽的湘夫人正划着用香桂和兰草制成的船桨,船桨在水中划动,荡漾起圈圈涟漪,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画面既美丽又富有象征意义,把湘夫人的高洁品格和神圣身份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文学手法上来看,这句诗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桂”和”兰”都是香草,但”棹”和”桨”都是船具,这种不同类意象的搭配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屈原正是通过这种巧妙的搭配,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如此优美的意境。
第三章 《桂棹兮兰桨》的文化内涵
除了表面上的美丽画面,《桂棹兮兰桨》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从地理角度来看,这句诗描绘的场景发生在洞庭湖。洞庭湖是第二大淡水湖,在古代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投江后,百姓把他装在竹子里沉入江中,希望能喂饱鱼虾,让屈原不要被江水伤害。这说明在屈原的时代,洞庭湖就已经被视为神圣的地方了。
从角度来看,《九歌》本身就是祭祀歌谣,”桂棹兮兰桨”这句诗很可能也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古代,人们认为用香草制成的船具可以更好地接近神灵。比如《九歌东皇太一》中就有”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这里的”上皇”就是指天神,整个篇章都是祭祀天神的歌谣。
从社会背景来看,这句诗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特征。楚国地处南方,巫术文化发达,人们相信神灵可以影响人间事务。同时楚文化又非常崇尚自然,喜欢用香草、美玉等自然物来象征美好的品质。屈原正是把这两种文化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九歌》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后世影响来看,《桂棹兮兰桨》这句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虽然和《桂棹兮兰桨》的意境不同,但都展现了舟行速度之快,画面之优美。宋代词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多次用到香草意象,可见《楚辞》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宋代。
第四章 《桂棹兮兰桨》的艺术特色
《桂棹兮兰桨》这句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语言风格来看,它采用了楚辞特有的句式和语气。”兮”字在楚辞中非常常见,用来表达感叹或延长语气,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比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这里的”兮”字就把湘君等待湘夫人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色彩运用来看,这句诗虽然只有十个字,但色彩感非常强。”桂”是香木,带有淡调;”兰”是香草,带有绿色调;”空明”形容水面如镜,反射着天空的蓝色;”流光”则指水波荡漾的光影。这些色彩搭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
再次从声音运用来看,这句诗还运用了拟声词。”击”字模拟船桨击打水面的声音,”溯”字模拟船逆流而行的动作,这些声音描写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击空明兮溯流光”,读者仿佛能听到船桨击打水面的声音,看到水波荡漾的光影。
最后从结构安排来看,这句诗虽然简短,但结构非常完整。前半句写船具,后半句写动作,先静态后动态,先局部后整体,这种结构安排让诗歌的节奏感非常强。就像音乐一样,有起有伏,有快有慢,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五章 《桂棹兮兰桨》的意境营造
《桂棹兮兰桨》这句诗营造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首先从空间角度来看,它构建了一个广阔而神秘的场景。洞庭湖是最大的淡水湖,水面非常辽阔,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而湘君等待湘夫人的地点又非常神秘,因为湘夫人是水神,她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云雾缭绕、波光粼粼的景象。
从时间角度来看,这句诗营造了一种期待的氛围。湘君在湖上等待湘夫人,这种等待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让人感到既美好又惆怅。就像我们等待一个重要的人一样,既期待又担心,心情非常复杂。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句诗表达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之情。湘君用香桂和兰草制成的船桨,说明他对湘夫人的重视和珍爱。这种爱慕之情通过具体的物象展现出来,显得既真挚又含蓄。
从想象角度来看,这句诗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构建出不同的画面。有人可能会想象湘夫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头戴花环,正在船头微笑;有人可能会想象湘君手持船桨,凝视远方,满脸期待。这种想象力的激发正是诗歌艺术魅力所在。
第六章 《桂棹兮兰桨》的现代启示
虽然《桂棹兮兰桨》这句诗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楚辞》,但它对现代人仍然有重要的启示。首先从审美角度来看,它告诉我们美好事物需要用心创造。湘君用香桂和兰草制成的船桨,说明美好需要付出努力,不能轻易得到。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适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创造美好。
其次从情感角度来看,它告诉我们爱情需要等待和坚持。湘君在湖上等待湘夫人,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