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之"朕",乃是昔日君王独有之自称,而两年前我们有幸介绍过这期内容,名字好像还提到了《秦始皇为何用"朕"自称》。
对于我们的古代文化而言,人的自称可不是现今简单的“我”字能概全的。那时候,即便是表达"我"的意思,也能千变万化。
关于古人
在古代文献中,吾、余、我、予等字样常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其中,余与予的发音相同,均为"yú"。
在学习时,老师会告知我们,像吾、余、我、予这些字样都表达了"我"的概念。比如在《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表明从十五岁开始便立志学习。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言下之意便是众人之中必有其优点值得我学习。
关于古人
再如,《论语》中有用吾、我有提及,"子曰:予欲无言",此为我想停止言语之意。仅看《论语》一部书,就用了诸如"吾"、"我"、"予"等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虽然在《左传》中,"余将老"这样的表述中,"余"也被用来代指"我",表达告老还乡的意愿。
根据我的研究资料,"吾、余、我、予"这四个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吾",而"余"字的使用则相对较少,主要见于《左传》。那么,这四个字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呢?
关于古人
在古代文献中,"我"是最常用的字眼,既能单独使用表示单数的"我",也可在特定情况下表达复数"我们"的概念,更显得通俗易用,具有口语化和生活化特征。
现今我们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都习惯用"我"来代表第一人称。"我"字的用法,其实在古代与现代并无太大差异,读音也一直未变。
对于古人而言
"吾"字构造独特,上方的"五"表示读音,下方的"口"则象征着说话之人即为自己。相较"我"字,"吾"显得更为庄重郑重,常作为主语出现于对话之中。"吾"也能表示复数"我们",在春秋时期,"吾"与"我"基本可通用。
"予"字虽然同样表示"我",但在自述类表达中更为常见,其正式庄重之气息更浓。如周敦颐所言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及《岳阳楼记》中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关于古人
"余"字作为第一人称使用时虽不常见,但与“予独爱莲”中的“予”字有相似之处。其最大的差异在于,"余"作为我的意思时,显得更为谦虚。因为“余”字有剩余多余之意,用“余”表示我的时候,传达出一种我与“你”相比不那么重要的意味,是自谦的表达方式。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余"字与君王的自称如“寡人”、“孤”等相仿,因此普通百姓较少使用“余”字,这也是为何古籍中“余”字作为自称较少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