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秀才,人们脑海中常浮现出贫困而酸涩的文人形象,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不少人认为秀才的文化水平仅属中等。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不论历史如何变迁,秀才始终是文化领域中的杰出代表。在任何一个时代,秀才都是出类拔萃的文化精英。
秀才原指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人。
自汉以来,秀才成为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在东汉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茂才一称替代了秀才。隋唐时期,科举制设立了秀才科,考试严苛,隋取者寥寥无几。
在唐初,秀才科举地位极高,每年考取者仅一二人。虽然唐高宗后来停设了秀才科,但秀才一词却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宋朝时期,贡举人才需先经过选拔考试,无论是否被选上,都统称为秀才,因此有了“不第秀才”的说法。
在《水浒传》中,王伦虽未及第,但被称为白衣秀士。这里的“白衣”并非指他喜好白衣,而是因为他没有功名,相当于普通百姓。
到了明清时期,只有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才能被称为秀才。
只有通过童子试的人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府学、州学或县学学习。参加童子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秀才是踏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一旦成为秀才,便拥有了功名,享受诸多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无需下跪以及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等。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秋天进行故称秋闱。者被称为举人。
次年的春天会举行会试,又称春闱。者称作贡生。
之后是殿试,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在殿试中不存在落榜的说法,而是皇帝对考生进行重新排名。
录取的考生分为三甲:第一甲有三名考生,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合称三鼎甲。
第二甲和第三甲的考生分别被赐予进士和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概括来说,科举考试的三个级别为:乡试第一名是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员、殿试第一名是状元。若三场考试均获第一名则称为连中三元。
读书人的成长路径大致为:从童生开始,经过秀才、举人、进士等阶段,最终可能成为大学士或翰林学士。
虽然秀才的学历看似处于初、中级阶段,但想要获得这一称号却绝非易事。
由此可见,能够成为秀才的读书人已是同类中的佼佼者。若以现代学历为参照,其相当于211大学的水平,如传媒大学、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历。
也有人认为,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今的初中学历。若以五十年代的学历标准相较,那时一个村中少有初中生,因此秀才的学历在当时可算是相当难得的。
现今社会中,初中学历早已不再稀奇,“秀才”这一称谓所代表的学历水平早已被时间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