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歇斯底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带你深入了解这种情绪表现

“歇斯底里”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中常常被用来形容某人情绪激动、行为过激、甚至有些夸张,但它的本源和现代医学上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初,“歇斯底里”(Hysteria)源于古希腊语,字面意思是“子宫外出”。古希腊人认为这种疾病是女性子宫脱出腹腔,游走至身体其他部位,导致各种奇怪症状,如痉挛、瘫痪、感觉丧失甚至情感失控。这种看法显然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身心联系的某些误解。

随着医学发展,尤其是在19世纪,神经病学对歇斯底里的理解有所转变。它被视作一种非器质性(即没有明确大脑或神经系统病变)的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如疼痛、瘫痪、失明等),但经过检查却发现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有趣的是,这种症状的发作往往与心理因素、暗示、或社交环境有关,尤其是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医生们甚至发明了所谓的“电休克疗法”或通过言语暗示来诱发或治愈这种“疾病”。

然而,到了20世纪初,随着精神分析学(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兴起,歇斯底里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弗洛伊德等人不再将其视为纯粹的神经疾病,而是认为其症状是“被压抑的心理冲突”或创伤的“无意识表达”。症状本身是一种“转换”(Conversion),将无法处理的情感或心理压力转化为身体症状。

最终,在1994年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中,“歇斯底里”(Hysteria)这一诊断类别被正式取消。DSM-5进一步确认,以前诊断为“转换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的症状,现在更多地被理解为身体症状(如瘫痪、感觉丧失、抽搐等)与心理痛苦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这些症状并非由器质性病因引起。现在的诊断更侧重于这些症状对个体功能的影响,并可能考虑是否与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

因此,今天当我们说某人“歇斯底里”时,通常是一种日常用语,带有贬义,形容其情绪反应极度夸张、失控,但严格意义上的“歇斯底里症”作为一种独立的医学诊断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看到的类似“症状”,现在会被从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