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欢乐喜剧人》第四季:节目创新遭遇瓶颈,新节目能否重燃喜剧魅力?

《欢乐喜剧人》第四季:节目创新遭遇瓶颈,新节目能否重燃喜剧魅力?

腾讯在喜剧综艺领域全面发力,打造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喜人奇妙夜》的播出开始,喜剧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脱口秀和ta的朋友》、《喜剧》以及《单排喜剧大赛》等,让观众持续沉浸在欢笑之中。这些节目是否真正触动了观众的心弦,还是只是重复着熟悉的模式和套路,引发人们的审美疲劳呢?

近期的一些喜剧综艺似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节目内容质量下降,重复上演老旧的笑点,甚至有时会让人觉得尴尬。比如《喜剧》中的某些节目,虽然看似搞笑,但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熟悉的模式正是来源于某种陷阱喜剧,当剧本无法继续时便开始搞抽象ending,几乎成了当下喜剧节目的救命稻草。这种反复出现的模式必然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

除了内容上的重复和缺乏创新,人设也是让人产生疲劳的原因之一。《喜剧》里的一些演员过于依赖固有形象,重复上演相似的角色和表演方式。观众对这种模式逐渐感到厌倦,而演员们为了生存也只能继续这种表演方式。还有一些节目的风格过于尴尬,比如非主流的《青春美发店》、搞中二魂的《全班制霸》,以及依旧沉浸在港台腔和中二佐助的表演方式。这些节目让人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缺乏真实感。

最新推出的《单排喜剧人》看似以单人表演的形式创新了喜剧表现方式,但实际上更像是回归了古早的模式。节目中的某些表演过于依赖模仿和穿帮的魔法来制造笑点,后劲疲乏。虽然这些节目有自己的微创新,试图更直接地给观众带来快乐,但轻巧并不等于粗糙。那么,什么样的喜剧才能真正触动人心呢?

优秀的喜剧应该具备表达和讽刺的元素。比如那位来自偶像团体的日本美男子,他以讲段子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喜剧表演,虽然看似轻松幽默,但却涉及到对文化差异的思考。而像黄阿丽这样的喜剧演员,能够用喜剧讽刺社会现象,她的表演不仅有笑点,还富有深刻的内涵。这种具备表达的喜剧才能真正触动观众的心弦。

为何现在的喜剧综艺变成了这样?除了某些事件导致节目氛围的怪异之外,更重要的是喜剧创作和表达的自由受到了限制。现在的喜剧综艺更像是打工人为了完成任务而交出的报告,无法走心只能“走肾”。喜剧变成了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专业的喜剧演员参与,连一些普通的打工人也跨界尝试。在这种环境下,是否真的能创造出好的喜剧作品令人怀疑。

有时候,喜剧的灵感往往是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总结。那些每天都坐在办公室内的创作者,是否能真正创造出触动人心的喜剧?即使有才华的喜剧演员也开始“委曲求全”,为了适应大众口味而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例如,一些演员最初并未走“反转”+“煽情”的路线,但后来却选择了“煽情”路线,因为这样更能迎合大众喜好。在群众喜好面前,自己的创作坚持变得微不足道。

除此之外,节目本身也透露出一种“打工人”的气息。不在内容上下功夫,而是追求花哨的制作方式,加班加点地制作出一套“挤牙膏”般的方案。例如,《喜剧大赛》的开头竟然搞了101团综的开场舞,《单排喜剧大赛》则开始尝试单排形式,全然不顾这一形式的局限性。仿佛喜剧本身远不如出圈、打工人冲KPI更重要。

当程序化、套路化成为所有喜剧创作者的首选,当喜剧综艺变成了一个流水线工厂,喜剧演员变成了毫无感情的拧螺丝工人时,我们怎能期待真正的笑声呢?要知道,好的喜剧作品需要经历磨砺,需要喜剧演员通过一次次的历练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喜剧综艺的创作方向,让喜剧回归生活、回归人心、回实的情感表达。给予喜剧演员更多的创作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欣赏喜剧的同时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愉悦。


《欢乐喜剧人》第四季:节目创新遭遇瓶颈,新节目能否重燃喜剧魅力?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