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的来临,乡村的炉火再次燃起,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乡亲们串门时,无需繁琐礼节,直接进入屋内,围坐在炉火旁取暖。他们更喜欢感受炉火的温暖,而不是坐在华丽的圈椅上。哪家炉火旺,哪家就会更多的乡亲们。喜欢串门的乡亲,总能发现哪些人家舍得烧煤,便会在温暖的屋子里度过寒冷的时光。
炉火的每日变化仿佛历经四季,从小火苗到大火苗,再从大火苗变小,甚至不经意间熄灭,就如同草木的荣枯。主人迅速添柴生火,炉火便再次燃烧,如同春天的再生。
清晨,炉火被点燃,犹如苏醒的火焰,冒出火红的火苗。主人将锅置于火上烹饪,提前备好水和食材,以便赖床多睡一会儿。若睡不着,便可欣赏窗外逐渐变亮的景色,聆听炉火煮水的声音,享受屋内的静谧时光。
夜幕降临前,炉火进入休眠状态。煤泥中的小孔里,微弱的火苗闪烁,煤泥的湿气随之升腾,提醒主人留一条缝隙。虽然窗户和门并不精致,却留有许多缝隙,让烟雾得以逃逸。
炉火带有湿润的气息,做饭的蒸汽在屋内弥漫,使得房梁和墙上的画作都充满湿气。即使风吹动它们的一角,也不会发出清脆的断裂声。在腊月扫房时,四周被水雾湿透,阳光下的尘埃并不多。
当蒸制馒头时,炉火最为旺盛。加入煤块后,火苗高高跃起,带着点点火星。但馒头蒸熟后,炉火似乎被冷落,特别是在午后阳光满屋时。当夜幕降临,炉火再次承担起温暖屋子的重任。
孩子们喜欢在炉火上烤各种食物。他们烤馍馍片、核桃、花生等,享受烤制带来的美味。猪油炸的油条一烤便恢复新炸的口感,油滴落在炉火上,发出滋滋声。我曾尝试烤苹果,那年冬天家里买了小苹果,它们被冻得的。发现烤一下就能去皮,我便天天享用一个烤苹果,那凉丝丝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乡村人的生活节俭,买的煤只够最冷的时候使用。一入冬,乡亲们会起早去县城或井陉拉煤,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家里有煤,即使质量不佳,也能让庄稼人感到踏实。有了煤就有了炉火,有了炉火就不怕冬天的寒冷与漫长。对于那些买不起煤的人家来说,柴火是过冬的依靠,炉火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乡亲们围坐炉火旁,讲述家常趣事,吃着烤制的山果,夜晚弥漫着香气。炉火旺时,红通通的光火映照在墙上,庄稼人在享受更明亮的火光时会吹熄煤油灯。勤劳的人家会在炉火旁剥玉米、撕棉花。有时大人会炒一锅花生作为孩子们的零食。炒好的花生皮颜色鲜艳、香味扑鼻。对于煤块不足的人家来说会在炉台上涂抹一层煤泥晾干后使用。不抹煤泥的夜晚棉鞋成为炉火的伴侣被雪的棉鞋底放在炉台上整晚都能保持干燥清晨孩子们穿上暖和的衣物开始新的一天。老人若不做家务便会早早起来围着炉火坐着感受冬天的质感生活有了盼头春天不再遥远生病的老人会在小火上慢慢调养罐中的香弥漫满屋仿佛是一首悠扬的小曲儿在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