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的核心地位
改过,就是修正内心的错误,把不正确的思维和行为转变为正确的。我们需要激发内心的羞耻感。想象古代的圣贤,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人,为何他们能成为世代的楷模,而我们却陷入堕落?是否因为沉溺于世俗情感,私下做出不义之举,还自以为是,忽视自身过错,最终迷失方向?孟子曾言:羞耻对人而言极为重要,拥有羞耻之心的人可成为圣贤,失去羞耻之心的人可能沉沦。这是改过的重要契机。
改过不仅是理论上的转变,更是在实践中的行动。南怀瑾先生曾说:“不二过,方显真学问。”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懂得许多道理、阅读众多书籍、了解众多概念,更在于能够实际行动,真诚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改变命运的关键在于实践。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理念,意味着知识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如果不将改过的方法付诸实践,那么一切努力都是徒劳。那么如何实践呢?首先要从认识自身的过错开始,而这需要依赖羞耻之心。“惭耻之感,心灵之尊贵”,惭愧和羞耻是心灵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常常不敢面对内心的瑕疵,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时,才会发现自身的诸多不足。
古人言“历事炼心”,意味着通过经历事情才能发现自己的不善之处并予以改正。尤其在自身想法与他人产生冲突,或自身利益与他人产生矛盾时,我们总会本能地维护自己的立场,寻找各种理由支持自己。如果能冷静下来思考,便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打着为别人好的旗号,实际上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没有真正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无论对待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的态度、想法和背后的动机都值得深入反思。这些反思能让我们真正了解内心。真正的善良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
特别是在遇到不开心、感到委屈的事情时,如果能冷静下来,往往最能发现问题。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双方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过错并改正,这是消除阻碍我们成长的因素的最佳方式。
说到“消除业障”,这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阻碍我们散发正能量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没有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惭耻之感,心灵之尊贵”,内心深处的不足正是我们成长的宝贵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明的身世背后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许多人钦佩他的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前世是一个精进修行的出家人。据传,他在圆寂前预知自己会再次并继续修行,因此将自己的遗骨锁藏起来。某日,王阳明进入一间闭的屋子,看到了他在前世的圆寂留言及遗骨。这个故事突出了改过的重要性以及深度的内心反思对我们成长的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