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专注于价值投资的小伙伴们,你们好。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和深入了解关于企业发出存货的会计处理方式。在前一天我们讨论了存货增加时的应对策略,那么今天,我们来聚焦当存货减少时,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这一情况。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和从事会计工作的朋友们来说,了解发出存货的计量方法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计量方法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报表。比如,如果选择较低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企业的利润可能会相应增高。作为投资者或报表阅读者,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计量方法的原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在进行企业间的比较时,也要确保所采取的计量方法是一致的。
虽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但仍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该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以避免管理层的随意操作。这样也能防止财务报表的失真。
目前,我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禁止采用后进先出法(LIFO)进行存货计量。但某些特定的会计准则中可能允许使用这种方法。常见的发出存货的计量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FIFO)、个别计价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
FIFO法,即先采购的货物先销售。这种方法常用于考虑库存新鲜度或保质期的行业,如食品、饮料等。在这些行业中,商家通常会先销售早期采购的货物,因此存货成本会按照先采购的货物成本进行计量。
个别计价法相对直观,适用于那些每件商品成本独特的行业,如古董、艺术品等特色商品。采用这种方法时,每件商品的成本都是独特的,卖出哪件就按哪件的成本进行核算。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在每个月末计算出一个加权平均价格。这种方法有助于在月末前对存货成本进行模糊处理,只在月末计算出整个周期的平均价后,才会填入具体的成本数额。计算公式为:存货单位成本 = (月初存货实际成本 + 本月进货实际成本) / (月初存货数量 + 本月进货数量)。
除了了解这些计量方法外,我们还需要明确存货结转的方向和具体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记录。比如原材料的去向包括用于生产、车间消耗、行政管理部门使用、销售部门转卖以及用于工程建设等。商品存货成本方面,当产品售出后,已售存货的成本会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同时需要结转该存货已计提的跌价准备。至于周转材料,如果金额较小,可以在领用时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则需要按照使用次数分次计入成本费用。
以上就是关于发出存货的计量与结转的相关知识介绍。掌握这些内容后,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企业的存货状况和管理层的操作方式,从而更好地判断企业的运营状况及投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