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不断革新,电池容量持续增加,充电功率也越来越强大,从几十千瓦跃进到上百千瓦,甚至达到数百千瓦的水平。虽然快速充电带来了便捷性,但其背后潜藏的风险和危害却鲜被车企所提及。在依赖充电技术的车企面前,谈论这些潜在风险似乎会对其市场优势产生影响。
作为车主,我更倾向于推荐你采用常规的慢充方式。虽然快充方便快捷,可以作为应急情况下的选择,但并不应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常规充电手段。许多车企宣传其快充技术不会损害电池寿命,但他们却常常忽略了快充可能导致电池极化的现象。那么,什么是电池极化呢?简单来说,就是电池内部平衡状态被,导致端电压偏离正常电动势范围的现象。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把锂离子比作人群,那么快充就像是一场急匆匆的竞赛。在有限的时间内,锂离子需要快速到达负极。但总会有部分锂离子未能及时到达,造成实际充电量少于显示量的情况,形成所谓的“虚电”。长期使用快充,会导致电池实际容量减少,进而影响电池寿命。
大电流充电还会加剧电池的焦耳效应,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副作用。例如,锂离子可能会在电池表面析出形成锂枝晶,这不仅会造成二次损耗,还会降低电池容量。当锂晶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从电池的负极向隔膜生长,甚至可能引发电池短路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快充还可能导致电池性能严重受损,增加电池自燃的风险。实际案例中,发生自燃的车型中,使用快充的比例远高于慢充。
对于磷酸铁锂电池而言,长期使用快充会影响电芯的一致性,增加自燃、失速等潜在风险。很多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说明书中都会建议车主,在使用一定次数的快充后,改用慢充以维持电芯状态的稳定。
我们始终强调,对于无法安装家用快充桩的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前需要慎重考虑。长期使用快充对电池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虽然有些车辆可以长期快充而保持良好的电池状态,但这只是个别案例。实际上,电池的损害程度受车辆电池管理系统的完善性、动力电池的品牌和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慢充无疑是使用新能源汽车时最稳妥、最有助于延长使用寿命的补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