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发布,强调体育成绩的重要性
对于众多高校学子而言,每年的体质测试无疑是一场重要的挑战。随着“体测季”的来临,一则关于体育课程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近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关,同时加强学生的体育课程考核。未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学生将无法顺利毕业。
这一规定无疑为大学生身体素质设定了明确的标准。面对大学生体质水平连年下滑的现实情况,将体育成绩与毕业挂钩,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年轻人,应该重视体育锻炼了!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日益严峻。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的体测项目包括体重指数、50米跑、立定跳远等,这些都是评价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实情况是,大学生的肥胖率持续上升,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王登峰司长表示,体育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家庭和社会来说,参与体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体测成绩与毕业证挂钩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有明确规定,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虽然有这样的规定,但并未引起高校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的体测存在形式化问题,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专家指出,体测难以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大学生中存在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明显、锻炼时间不足等问题。“健康第一”的意识在学生和社会中都有待加强。
要想真正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学生持续、规律的锻炼。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如浙江大学实施体育必修课全覆盖,鼓励学生参与运动。今年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首次要求高校在校增设体育科目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这将会激励学生从中学起就开始积极体育锻炼。
对于学生来说,提高身体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应该认识到体育成绩的重要性,把它视为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的锻炼方式和规律的运动习惯养成,“挂科”的担心将不再是问题。高校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一以贯之的体育教育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全面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