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欧洲,深度解读比利时垃圾分类的演变历程
对于查尔斯埃马纽埃尔这位27岁的年轻人来说,他的欧洲旅行经历让他发现,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比利时无疑是领先的佼佼者。目前正在巴黎攻读国际法博士学位的他,有着深厚的比利时家庭背景,自小在布鲁塞尔长大。
比利时的权威机构FostPlus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达91%的比利时人已经在家中坚持垃圾分类。这一成绩在欧洲各国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仍然堪称卓越。
比利时垃圾分类这一成果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事实上,比利时的垃圾分类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在这之前,垃圾并不需要分类。从0到91%,比利时人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努力。
这一改变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节省开支。查尔斯的爷爷奶奶埃里克德拉费勒夫妇回忆起他们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们详细描述了工作人员如何指导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包装,如何将纸制品、塑料制品、食物残留物等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中。对于不按规矩办事的行为,垃圾回收员有权拒绝回收,居民甚至可能需要自行将垃圾送到遥远的垃圾处理站。
费勒太太表示:“为了省钱,我们开始学习并习惯了分类包装垃圾。”在初期阶段,社区提供的垃圾袋上都印有居民的信息,乱扔垃圾可能会导致管理部门根据这些信息对其进行罚款。这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乱扔垃圾的现象。
对于垃圾分类是否困难的疑问,费勒先生表示,一开始只需要将厨房剩余食物与其他生活垃圾分开包装,并不困难。但随着垃圾分类越来越精细,需要学习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查尔斯认为,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是否麻烦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个人教养的问题。在他的家庭中,父母亲认为教养比麻烦更重要。他们相信,一个人如果能分类处理垃圾,就意味着他是有教养的。
除了习惯养成外,思想的转变同样重要。查尔斯强调,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减少垃圾。他和他的同学们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呼吁改变生活方式、减少物质消费、建立循环经济以减少垃圾产生。他认为,思想观念的改变可能比日常行为的改变更为重要。
尽管比利时的垃圾分类制度相当完善,但并不是所有欧洲地区都做得如此出色。查尔斯在巴黎求学时发现,巴黎的垃圾分类重视程度不如布鲁塞尔。但他坚信,巴黎人同样重视环境保护,比如坚定支持《巴黎气候协定》。他认为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同时也要努力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实践。
